她想到了去娘家,刚有这一念头,就随着叹息声苦笑摇头。是的,她回不去了。她娘家远在云南,家里非常贫困。她十四岁的时候,母亲腰疼患病,卧床难起。她和弟弟在区里读小学,往返几十里的山路上学。父亲又要外出打工,照顾不到母亲。父亲万不得已,让她辍学照顾母亲。尽孝当然重要,但她更渴望知识。只是父亲态度坚决,脾气又坏。与人说话永远是命令式、通知式的。她要是一点书都没读的话,可能会永远服从。可她偏偏读了书,并且知道了自由与尊严。她第一次顶撞了父亲,迎来的是火辣辣的一记耳光。耳巢如进了蜜蜂蚊子,嗡嗡响的她发昏,天旋地转的,找不到一丝依靠。
她第一次觉得书上的话都是骗人的,现实中根本行不通。什么自由,什么尊严,永远是老师“怂恿”学生的口号。她一下就被屈服了,辍学在家照顾母亲。在父亲出门打工的前一天,她表现得特别勤快。从早忙到晚,先是烧开水,做饭。扫地,割猪草,劈柴挑水,掰玉米,背豆换油。忙的头上冒汗,父亲也不闲着,正在房顶上修缮漏雨的地方。
有活干,且干的专注的人会感觉时光飞快。很快天黑了,她做好了饭,并给父亲备足了洗脚水。几回殷勤传唤,父亲终于回来吃饭。她为父亲添饭加菜,身为父亲,遇到这样的子女也十分欣慰了。过了今晚,明天就要走了。父亲的心一下就软了下来,他眼神迷茫空洞,表情深邃凝重。抽了一支外形粗糙的手卷烟,端起碗蹲到门口,一声不吭的扒拉饭吃。
她又给父亲打洗脚水,山里的夜晚,风大。父亲关好门,看着女儿如此懂事,真不相信自己伸手打了她。带着几分悔意,几分倔强,几分无奈瞅着她说:“睡去吧!”
她今天一切的刻苦殷勤都只为了她求学的梦想,她不能为自己留有遗憾。她鼓起勇气一吐而快,父亲的心里无时无刻不为挣钱而苦闷,他何曾听到女儿说啥了,只是粗略的听到有“行不行”三个字。基于她的表现,及自身的愧歉,随口吐出几十句“行”字。
她开心极了,更加留恋出对父亲的不舍。父亲反复叮嘱她要照顾好妈妈和弟弟,同时还有家里的几亩地,都要经营起来,不可荒废。她也如同父亲那般豪爽,一口气连说几十个“行”字。父亲一走就是四年多,家里也没有电话,写信也不会,写了也不知道寄给谁。在这四年多的日子里她边劳动边期盼父亲早日归来,好让她重返学校。繁重的家务劳动使她腰弯手厚,连最直观的芙蓉面孔都被风尘涂抹了一遍,像一颗布满蜘蛛网的夜明珠,失去了有价值的光芒。
如果说身体上的劳役可以挥除,那精神上的空虚如何填补?要知道她也是十五六岁的青春少女,条件好的同龄女子都在学校里,面对着异性的浪漫追求,憧憬着爱情的甜蜜,遐想着小说里的某个情节能与现实重逢。她在地里劳动,偶尔能看见村里鳏夫寡妇的幽会。这种事她头一次遇到,吓得心慌腿软,面红耳热。迟钝个一分钟就跑回家去了,经历的多了,变得不会那么大反应了,且还期待着下一次重逢。她太孤独了,那个人又在哪里呢?在她父亲离回家还有半年的时间,那个人出现了。
那个人叫陈继才,目测一米六多。胖胖乎乎的,半秃头型,戴个眼镜,开着三轮。此人是个收草药的,虽然是小商小贩,但是穿戴讲究,好耍派头。看样子能有个三十好几,不知情的山里人,看见此人。往往觉得尊贵、气派,是可与天相通的大人物。陈继才来村里收购药材,因贪恋此地的风光,多走了几步路。眼光横扫之余,瞥见了她。她背着筐,拿着镰刀在坡上割猪草。正一步步往下走,陈继才眼中的她是一个很灵动的姑娘,除去勤劳朴实之外,更看到她的果敢率直。她的五官肤色很平常,穿着也不讲究,甚至不如他所见过的任何女人。但人性之中的复杂成分是很多的,有些人就喜欢反着来,人喜欢喝水,他就喜欢喝酒。人喜欢喝酒,他又喜欢喝醋。人喜欢美女,他就喜欢丑女。
他不需要壮胆,他与所有女人都能很自然的聊到一起。这里所指的就是陌生女人,熟悉的反而没有这种热情与激情。陈继才走过去和她搭讪,先陈述自己是收药材的身份,然后以口渴为名,进入她家。对于她来说,助人为乐本就应该,自然而然就带他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