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青年时期(1 / 2)回到西汉当导游首页

人们都知道刘邦非常厉害,也知道他厉害在哪里,但就不知道他为何变得这么厉害。的确,如你读不懂青年时期的刘邦,就不知道他的厉害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历练出来的。

虽然史书上对刘邦这时期的记载较少,但从有限的信息里我们还是可以分析出这时期刘邦身上有哪些价值取向及人格特质。

刘邦的青年时期,正是战国七雄(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为了争地盘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这些国家从他们爷爷的爷爷那辈开始打起,一直打到他们孙子的孙子这辈还没结束,这种状况持续了几百年了。

如果延续这种状态,极有可能象今天的欧洲那样邦国林立,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风俗等,要是寂寞了,一出门就可到隔壁邻居串门喝茶,要是想干架,家门口对面就可找到敌人。

但历史有它的规律,不会让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必须要来个你死我活,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有且只有一个诸侯国生存下去。

因此,早在公元前445年左右,为了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生存下来,各诸侯国纷纷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法改革,希望实现富国强兵梦想,即使不干掉别人,也不想让别人干掉。

在这场变法浪潮中,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和秦国的商鞅变法是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三次变法运动。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最为成功,他把整个秦国变成一座军营和一个农场,所有的秦人只有两件事能做,要么上战场,为国家献出生命,要么努力种地,向国家多交粮食,如果这两件事你都不想做,还可以做一件事,进监狱。

叠加代代秦王雄才大略,秦国从此走上了恃强凌弱之路,特别到了战国末期,秦国抓住机会,发动了统一天下的战争,东边六国经常被揍得鼻青脸肿,谈秦色变,纷纷割地求饶。秦国只要临门一脚再使把劲,就可把六国踢进棺材里,再掀起一捧黄土就可埋掉他们。

风云激荡的时代舞台,谁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一句振聋发聩的声音破空而来:我来完成这个千秋大业!

他就是秦王嬴政。

嬴政出生于公元前259年,因他老爹在赵国做人质时才认识他老妈,故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也顺便做了人质。

关于嬴政的出身,没有电闪雷鸣、刮风下雨的传说,但史料上明确记载这人是个有着高鼻梁,细长的眼睛,鸷鸟一样的胸膛,豺狼一样声音的男人,说明此人绝非善类。

嬴政虽然有着高贵的出生,但有着悲惨的童年,因秦国凭借强大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就多次把怨气泼洒在人质嬴政身上,致使赢政受尽无数磨难不说,还多次死里逃生。

但时势的苦难练就了他刚毅坚韧、嫉恶如仇的性格。

嬴政很幸运,得到了命运的垂青,因为他有个很能折腾的老爹,名叫异人,后改名子楚,在政治利益考量和金钱外交的加持下,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逃回秦国,成功当上太子,继而又坐上了秦王的位置,史称秦庄襄王,嬴政也被册封为太子,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嬴政十三岁那年顶替了他老爹的位置,可他这时太年轻,翅膀没长硬,大权都掌握在丞相吕不韦、母亲赵姬、宦官嫪毐等人手上,大事他说不上话,小事又轮不到他说,他要做的就是积蓄力量,等待机会,伺机而动,他需要时间。

历史真有意思,有了嬴政(生于公元前259年),又来个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一个大三岁,一个小三岁,一个是大秦帝国的缔造者,一个是大汉的开国皇帝,把俩人放在同时期,让人有唏嘘不尽的感慨,历史多情又无情,有了嬴政,何必刘邦。

更为残忍的是,嬴政不知道他一生的努力,将来都是给别人做了嫁衣;刘邦也不知道有项伟大的使命在等着他,他给自己人生开出的第一个目标清单,想当一名游侠。

说起游侠,就会有人想起武侠小说中那些头戴斗笠、身披黑色外套、肩膀上杠一把剑的特殊人群。他们个个身怀绝技,武功高强,好像没有正经职业,整天行走江湖,扶弱济贫,见路不平拔刀相助,专门同官府和地主恶霸作对。

在那个年代,的确有这么一批人,但他们行侠的目的不单纯,大多是知恩图报,士为知己者死。比如家喻户晓的荆轲刺秦王,并不是因为秦王残暴伤害天下,荆轲要去刺杀他,而是他为了报答燕国太子丹对他的恩情。

当然,刘邦要做的游侠并不是这种类型。

在当时,游侠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泛指那些走出家门,在社会上闯荡,谋求生活的人,有些类似今天外出打工的人群,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有混得好的,也有混得差的,有做正事的,也有干坏事的,这些人被称为游侠。

在那个时局动荡的岁月,能成为一名游侠是无数年轻人的梦想。因为时代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乱世出英雄,只要你有想法,只要你敢干,就有可能成功。

要闯荡社会,要有一技之长,才能找到一份高薪工作,刘邦的眼界很高,他要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为师。

他是听着信陵君的故事长大的,是其忠实的粉丝,非常的崇拜。后来当了皇帝后,每次路过信陵君的坟墓,都要前去参拜,并且还专门为信陵君安排了守陵人。

在刘邦心中,信陵君是个大英雄,他也想做这样的大英雄。可见那时的刘邦是一个非常有远大抱负的人。

此时他的年龄估计在十四五岁左右。

下面我们来看看信陵君魏无忌做了哪些事,身上有什么样的人格特质,值得他的粉丝刘邦那么崇拜,这对分析刘邦这个人很关键。

信陵君魏无忌,出生时间不详,但死期非常清楚,亡于公元前243年。魏国国君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被册封在信陵(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因而被人们称为信陵君,与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战国四公子”,成为当时无数女人们都想嫁的男人。

魏无忌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威名远扬,有志之士因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他,最高峰时门客曾有三千人,他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事迹就是窃符救赵,家喻户晓,声名远播。

窃符救赵这件事最能反映魏无忌的人格特征,这一切还得从著名的长平之战说起。

公元前260年,赵国和秦国发生了长平之战,最终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老将廉颇,结果导致赵国的大败,四十多万兵士被秦国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非常危急。赵国丞相平原君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妻子是魏无忌的姐姐,平原君赵胜多次向魏国安釐王和魏无忌送信,请求魏国救援。安釐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