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5章 法国好兄弟(1 / 2)开局一颗头,争霸全世界首页

同治十一年年底,英国公使频繁求见闽辽外交部长王圆,反复提及俄国威胁,希望联合遏制俄国扩张。

刘勇强对英国合作遏制俄国扩张的提议不感兴趣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后,他的主要精力收缩,转向内政领域,另一方面是现在已经不具备遏制俄国的条件了,俄国的海参崴要要塞已经颇具规模,攻打这座要塞要付出的代价太大,而俄国最多也只能往南到海参崴,这个条件一般的港口无法支持俄国太平洋舰队有多大发展。

所以哪怕是邻国,暂时俄国的威胁也不大,解除这不大威胁付出的代价却很大,所以就把英国晾到一边。

而且英国的用心不良,这次英俄再次暗战,主要是因为中亚问题。英国人对中亚地区也有野心,因为历史证明,每一次印度被占领,都是来自中亚的势力。可是英国鞭长莫及,他们的年轻军官们,一次次冒险突进中亚,给各个大汗送上礼物,试图寻找盟友。在新疆出现的阿古柏也是这样的大汗,英国立刻就跟阿古柏勾结在一起,阿古柏军中有大量英式武器不说,阿古柏治下甚至有高达几千的印度人。后来这批人被左宗棠俘虏,左宗棠知道印度人是英国女王的臣民,没敢杀这些人,给了他们选择,要么进中国内地安置,要么返回印度,这批人才离开伊犁地区。

相比英国,俄国在中亚的扩张相对容易,南俄草原与中亚一体,几乎没有地理屏障,俄国人一路修着堡垒推进到了中亚腹地。这种方式虽然能集结的兵力有限,俄国在中亚地区的投放能力不超过2万人,但中亚孱弱的游牧政权已经无法阻挡线膛枪时代的俄军。

恰好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开始放弃向黑海方向的扩张转向内亚,一方面是俄国人总要扩张的嘛,另一方面就是针对英国。1863年俄国统治的波兰地区起义,俄国的镇压引发英国关切,俄国陆军大臣表示:一旦英法合作介入波兰问题而引发欧洲战争,俄国就应占领浩罕汗国,通过这一占领,俄国就能迫近英属印度的北部边界并对其施加持续性威胁,而这也是俄国能对英国施加威胁的唯一方向。

俄国驻大清国公使伊格纳切夫表示:一旦与英国人决裂,我们只能够在亚洲与英国展开具有某些成功可能性的斗争……占领阿姆河(中亚重要河流),沿着这条河流开辟航运,即便不是在实际上,那么也在政治上,而且归根结底也只有从这个方向威胁大英帝国。

唯一制约俄国在中亚扩张的是疲弱的财政,所以财政大臣一直反对在中亚的扩张。

可现在跟铁路结合起来后,俄国人的财政问题也解决了。因为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强烈感觉到自己国内铁路影响了战场的军事投放能力,掀起了铁路建设热潮,最近三年,趁着跟英国的蜜月期,连续在英国伦敦市场上发行了四笔铁路债券,筹资5400万英镑,罗斯柴尔德家族成了沙皇的融资顾问。

这笔钱原本是投入俄国欧洲部分铁路的,但这笔钱如果抽出一部分修建一条通往中国西北的铁路线,还是很有想象空间的。

这就让英国感到着急,甚至是焦虑。

导致俄国转向的原因,却不是因为刘勇强在远东搞事情,而是左宗棠进了伊犁地区。俄国窃取伊犁,可兵力投送能力只有2万,没有铁路支撑,很难跟左宗棠抗争。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占了伊犁,这让俄国在中亚有了一个富饶的立足点。以前在中亚占再多草原,也没多大经济收益,所以财政部反对,但伊犁不一样,伊犁河谷已经开发了两百年,有各族人口在那里屯田,可以提供修建铁路的劳动力。

于是俄国人一头撞进中亚。具体细节解释起来,外交官都头疼。可从历史大势上分析,却简单明了。俄国人的行为,跟游牧民族非常相似。当一个扩张方向被遏阻,他们就会换一个方向扩张。当长城以南的中原王朝强盛时,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就会西征,相反,就会南下。

俄国因为克里米亚战争,在黑海方向的扩张被打断,往西是中欧强权德国,往东的扩张又因为刘勇强建立闽辽而寸步难行,唯一的软柿子就是中亚的那些游牧政权,确切的说就是后世那几个斯坦国,现在则分别是西边的布哈拉汗国(首都布哈拉后来的乌兹别克斯坦首都也在这里)和东边的浩罕汗国(占有中亚几乎唯一的适宜农耕土地,富饶的费尔干纳盆地)。

这两个软柿子有多软?1865年5月9日俄军与浩罕汗国在塔什干城外会战,浩罕大军阵亡300余人,俄国10 名士兵受伤;随后进攻塔什干,俄国阵亡25人,负伤100 余人。

次年,1866年5月8日与布哈拉汗国进行伊尔贾尔会战,布哈拉汗国阵亡1000余人,俄国阵亡1人,负伤12人;进攻苦盏攻城,俄国阵亡5人,负伤100 余人;进攻乌拉秋别城,俄国阵亡17人,负伤200余人;进攻治扎克攻城,俄国阵亡6人,负伤90余人。

在进逼伊犁之前,俄国人已经用极低的成本,征服了中亚核心区域。

距离实现军事上控制中亚然后威胁印度的图谋,还隔着一个阿富汗。夺取伊犁改变了这一切,因为伊犁地区直接跟印度接壤,一直有道路从喀什通往印度西北。

经济上还因为有了伊犁这个支点而变得有利可图,还极其具有想象空间,先修到伊犁,然后继续修是不是能修到中国内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