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章也速该之死(1 / 2)蒙古铁骑首页

《蒙古秘史》中记载也速该为铁木真求亲时是在1170年,那年铁木真才九岁,孛儿贴十岁。但拉施特著《史集》中却记载铁木真当时十三岁,孛儿贴比铁木真大一岁,是十四岁。那么到底哪一个更真实一些呢?

《蒙古秘史》成书与13——14世纪,作者佚名。很多学者觉得《蒙古秘史》是成吉思汗后人编纂,很多事件真实性应该很高。但笔者觉得《蒙古秘史》有些记载的真实度并不一定会比《史集》高。原因如下:

《史集》是14世纪初伊尔汗国丞相拉施特奉伊尔汗合赞和合儿班答之命,主持撰写的一部世界通史著作。

作为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后人,并且是汗族直系。合赞汗和合儿班答对铁木真成吉思汗的一些事情应该非常了解,因为蒙古人是有家谱的,铁木真成吉思汗即是他们的圣祖也是他们敬佩的神。我想拉施特作为丞相,一定会从合赞汗和合儿班答处得到第一手真实的资料。

至于《蒙古秘史》的作者,究竟与铁木真成吉思汗是什么关系?能否得到详尽的真实资料就不可而知了。即使他是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后人,但也难以保证是汗族直系。估计也不会比合赞汗和合儿班答更了解成吉思汗的真实事迹。当然,铁木真成吉思汗的黑暗面无论在《史集》还是《蒙古秘史》中都会被粉饰或不提,对铁木真成吉思汗入神般的崇拜和敬仰,自然歌功颂德会多一些。

那么《蒙古秘史》和《史集》记载的也速该死亡年龄和铁木真当时的年龄究竟哪个正确呢?笔者觉得拉施特所记载的年龄可信度高一些。

一、虽然古代人因为寿命比较短结婚早,但根据唐、宋、明、清结婚年龄的规定,可以初步判断古代男女适婚岁数。

唐太宗贞观令:男二十岁,女十五岁可结婚。

唐玄宗开元令:男十五岁,女十三岁可结婚。

宋仁宗天圣令:男十五岁,女十三岁可结婚。

宋宁宗嘉定令:男十六岁,女十四岁可结婚。

明太祖洪武令:男十六岁,女十四岁可结婚。

清《大清通礼》:男十六岁,女十四岁可结婚。

可见古代男女适婚年龄要男子要在十六岁左右。女子要在十四岁左右。九岁就谈婚论嫁太不现实了。

二、铁木真和孛儿贴不是汉人指腹为婚的娃娃亲,只是觉得到了适婚年龄,才去说亲。(勒内?格鲁塞著《草原帝国》中,提到铁木真和孛儿贴也许是也速该给定的娃娃亲。)

翻遍很多蒙古帝国的书籍,除了描写铁木真成吉思汗九岁相亲外,再没有提及任何人在这个年龄段相亲。当然不排除笔者阅读书籍有限所至。

铁木真九岁左右还是个孩子,身体和情感还没发育到有婚姻的概念,何况即使古代男子十五岁算成年,可以结婚,铁木真还需要五六年时间。那个时代混乱的草原变数很多,这种年龄相亲很不现实,也没有任何保障。何况还要冒着生命危险穿过塔塔儿人这个世仇部落。

塔塔儿人害死俺巴孩汗所用的阴毒手段,证明了塔塔儿人不会遵守草原的规矩。也速该是乞颜部部落首领,与塔塔儿人交战多年,难道会为不现实的婚姻去冒生命危险吗?

最后一点就是铁木真在也速该死后不久射杀别克贴儿的事情。一个十二三岁左右的孩子,力量有限,即使从小使用弓箭,也难一击毙命。如果十五六岁的男孩,则应该具备这个能力。

如果《蒙古秘史》中描写的铁木真年龄是真实的,别克贴完全有机会逃跑。铁木真如果十三岁,哈撒儿比铁木真小两岁,才十一岁,即使两个人围追堵截,有限的杀伤力也不会将别克贴儿致死。《蒙古秘史》记载别克贴儿坦然受死。我想,一个孩子不会有如此的定力和视死如归的气概。面对死亡,一定会拼命逃走。

当然,以上只是笔者的推论和猜测,不能代表真实的历史。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笔者觉得人物年龄和发生事件这样分析看着合理一些。

笔者尊重历史学家的观点,这些分析只是笔者结合各种元史资料分析的一己之见,只作为读者的参考。

言归正传,再说急于返乡也速该的事情。

“春风得意马蹄急”。

也速该心情愉快,儿子找到了合适的伴侣,也速该恨不得马上飞到诃额仑身边,告诉他这个天大的喜讯,自然也想早日归家向诃额仑报平安。

也速该和那可儿脱朵快马加鞭,只想尽快回到乞颜部落。归家心切,路途却遥远,走到塔塔儿人的部落营地时,也速该和那可儿脱朵已经人困马乏,饥饿难耐。也许是天意安排也速该会遭此一劫,更主要的原因是也速该性格的缺陷。

从《蒙古秘史》中对也速该的记载,就能看出也速该性格豪爽、不拘小节,遇到事情很少三思而后行,几乎都是“拍头杀”,心血来潮了一拍脑袋,说干就干,甚至有生命危险也混不在意。

也速该突然看到道路边缘不远处的树林中有炊烟升起。按照游牧民族的习惯,路过的客人看到主人用餐时,一定要大大方方来到主人面前用餐,这是对主人的尊重,也是草原游牧民族对客人的尊重。

也速该对那可儿脱朵说道:“脱朵:你看树林中有人在用餐,按照草原的习惯我们应该去主人那里和主人一起用餐,敬主人几杯酒,以表达对主人的敬意,不然就是对主人的不尊重。

何况你我此时正是疲惫不堪、饥饿难耐的时候,也可以边吃边休息一下,也让马儿休息休息,吃些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