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冬天韩钟生的大姑韩英贞举家搬到太原去投奔二哥韩英欣了,这让韩钟生的心眼也活动了。他在北平生活过,了解城市生活,也向往城市生活,他不想一辈子就困在这农村里,总想着有机会能去城市里闯闯。但他又很犹豫,自己走了之后父亲孤苦伶仃一个人该怎么办?爹现在身体不如以前了,家里这些活他一个人也忙不过来。
韩玉川看出了儿子的心事,他对韩钟生说:“你想去找二叔就去吧,我一个人没问题。再说就算有事,还有那么多亲戚呐,街坊邻居也不会不帮忙。你就放心吧!”可韩钟生还是下不了决心。
1954年初,村里开始组建初级合作社,刚开始时入社的人很少,可韩玉川却积极地报了名。从村长家回来后他高兴地对韩钟生说:“四儿,以后爹就有组织管了,这回你可以放心地走了。”
韩玉川背着儿子到聂家庄的裁缝那里给他做了一身新衣服,赶在春节前拿了回来。爷俩一起过了一个像样的春节。刚出正月十五,韩钟生就在父亲的催促下,拿着父亲给二叔的亲笔信坐上了去太原的火车。
韩英欣看了大哥的信,又详细询问了老家的情况和侄子的想法,没有多说什么,安排韩钟生在家里住下,和儿子荣生住在一间屋里。
韩荣生白天去上学,韩钟生在家帮着二婶做些家务,闲下来就到周边走一走。日子一晃就过去了一个来月。
这一天,韩钟生跟随二叔一家人到大姑家做客。午饭过后,大姑打发几个孩子出去玩儿,特地把韩钟生留了下来。二叔把钟生叫到屋里,当着大姑的面递给钟生两份太原日报,对他说:“钟生,你先看看这两天的报纸。主要是头版上登的社论。”
韩钟生拿起报纸匆匆地看了一下,大意是号召全国青年不要盲目流入城市,号召“盲流”回家务农或者寻找别的就业渠道。
等韩钟生看完后,二叔语重心长地说:“钟生啊,我和你大姑商量了一下,觉得你现在还是先回老家比较好。你文化水平低,在城里很难有好的前程。按照现在的条件即便是给你找一份工作,长远来看也未必就是好事。你还年轻,回家后把学习拾起来,考初中,上大学,然后愿意进城再进城。这条出路比打工好得多。至于学费的事不用愁,只要你好好上学,我可以供你。”
当时二叔说的那些话,韩钟生听得似懂非懂,就知道是让自己回老家继续读书,心里多少有点不情愿。但离开家前父亲再三叮嘱一定要听二叔的话,所以他虽然不情愿,可也没有迟疑,很快就启程返回了老家。
到家后把经过原原本本地讲给父亲听,韩玉川听后又仔仔细细地看了二弟的亲笔信,语气肯定地对韩钟生说:“还是你二叔看得远呀!四儿呀,你二叔说得对。你就好好学习吧,只要你自己有出息,今后会有好出路的!”
从这时起韩钟生的心中清晰坚定地认识到自己的命运要与学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韩钟生回家时正值春耕季节,那时人民公社还没有正式成立,自家的地还是要自家种。所以到家的第二天就马上忙着帮父亲往地里运肥耕地。为挤出时间复习功课,韩钟生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天黑才回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就这样拼命地干了十几天,总算把地都整好了。到麦收之前农活就没有那么忙了,韩钟生把主要精力全都放到了学习上,就连他钟爱的篮球场上也见不到他的身影了。
时间过得飞快,收割麦子的日子转眼就到了。那几天韩钟生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抢收”,从早到晚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好几家人一起搭伙干,哪家的麦子先熟了就先抢收哪家的。大伙天不亮就下地,中午在地里随便吃点,边吃边休息,然后接着干。麦子连着秸秆一起收回来,还要赶紧打场,把麦粒脱出来,晾晒后收好,等到“颗粒归仓”了才算告一段落。
韩钟生年轻力壮,干活儿从不偷懒,而且给别人帮忙时也从来不偷奸耍滑,非常实在。乡亲们当面背后都夸他是好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