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4、千古一王(2 / 2)史新编首页

而秦国此时不过胜了魏国两战,远远比不上当年魏国夺取秦国河西之地的威风,却有幸获得周王室的认可。

由此看出,周王室在当时是有所偏向的。这可能是因为当年魏、赵、韩三国逼迫周皇室承认他们的合法诸侯地位,周皇室有点私心吧。

总之,获得周王室的支持后,秦献公便大胆地更前进一步了。

秦献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三晋之间又发生了矛盾。

秦献公看准了这个机会,再次出兵攻魏。最后在少梁(今陕西韩城南)大败魏军,俘魏军统帅公孙座,并成功收复了庞城(今陕西韩城东南)。

秦献公三出三胜,似乎意味着秦国的实力已经凌驾在魏国之上了。

其实不然,当时的魏国多面临敌,自然无法全身心对付秦国。同时,魏国内部因为公叔座等人的相争行为,致使军事行动难以一致,最终才难逃败亡的命运。

因此,秦国能胜,一方面虽有自身改革的功劳,另一方面也正好遇上了魏国多事之秋。

少梁之战是险胜的。它并没有给秦人带来太多的兴奋,相反地,它给秦人带来的是警示:在魏国无法全身心抵抗自己的同时,自己还只能以低空飞过的姿态获得胜利。

这个警示让秦人明白,秦献公的改革虽好,却仍然具有局限性。因此,若要继续胜利下去,秦国的改革就必须继续,秦国的发展就必须继续。

可是,少梁之战后不久,秦献公便带着未能继续发展秦国的遗憾离开了人间。

秦献公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的出现为秦国带来了一个转折点,顺利终止了秦国沦落的脚步,成为秦国实现再度崛起的奠基人。

秦献公为秦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他的死换来了秦人们的痛苦哀悼。

在秦献公去世的那天,秦国上下无不感到心痛。秦国好不容易遇上一个明君,为什么上天就要将他给带走呢?

秦人的呼唤感天动地,也因此进入了一个年轻人的耳朵里。这个年轻人二十岁左右,眼神隐约间可见先祖秦穆公的刚毅。

当这位年轻人听见了秦人们的哭声时,他才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么的重。

这个年轻人叫赢渠梁,是秦献公的儿子。

献公死后由他来继承献公的位子。赢渠梁接过秦国的时候,早有秦献公在自己前面开创了一条改革的道路,因此不至于上位时手忙脚乱。

但是,秦国在秦献公时的改革具有不彻底性,因此秦国便没有真正实现富强的目标。

而在秦献公死后,诸侯们更看不起他这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因此,此时的诸侯并没有给赢渠梁好的眼色看。

看来,对于秦国,赢渠梁任重而道远。

幸好,这个赢渠梁是个不甘心让人看扁的人物。

当时,中原的各诸侯都将秦国看作夷狄之族。要知道,这种轻视在当时是很严重的。

孔子就曾说过一句话:“夷狄之有君,不如华夏之无君。”可见夷狄在中原文明人士的眼里,实和野蛮人毫无差别。

因此,面对众诸侯的轻视,赢渠梁感到愤怒异常。为此,他愤然地朝天喊道:“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史记.秦本纪》)

这声呐喊代表了当时秦人的心声。

远在西北的秦国在多年积弱下,国力大降。后虽有秦献公的努力,从而争取到周王室的支持,但中原诸侯对此显然不屑一顾。

因此秦人们无不希望有一个统治者能为自己正名,能为自己向世人证明:秦人并非夷狄之辈!

当然,有心不代表有力。当赢渠梁继承了他父亲的位子时,他的手脚是颤抖的,他的眼神是恍惚的。

整个秦国在他的脚下好像微微地摇晃着,他从来都没有信心让这个国家稳稳地站立起来。

但是,既然自己已经被赋予了这个使命,那么自己就有义务去完成它。

赢渠梁怀着激动的心情和不安的颤抖,在大臣和百姓们的注视之下,登上了秦国的最高位。

几年后,这个年轻人将在秦国做出一番轰动的事业来,这番轰动的事业使得秦国真正实现了富强,为秦国后来的统一之路开辟了一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