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松果吗?”
王缮摇了摇头,从怀中取出一把深红的山果放到弟弟胖乎乎的小手里,他走到床榻旁逗了逗刚会说话的三弟王珪,从乳母手中抱过襁褓中的小妹王琬摇了一会儿,见她舒服地打了个哈欠,于是轻拍着她直到她重新安睡。
天色完全转黑之前,在当地官府供职的父亲也回家了,一家人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晚饭。王缮的父亲是个快活风雅的人,平日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常逗得妻子与孩子们忍俊不禁,加之兴趣广泛又爱好交游,所以谈论的内容总能使王缮感到新奇而开阔,他最喜欢听父亲讲述有关长安以及曾经在宫庭担任乐官的祖父的故事。
晚饭后王缮回到自己的书房,取出琵琶开始练习,他娴熟地转轴拨弦,不一会儿流畅的曲声就从小小的书房里传了出来,这间书房简单干净,书案一侧整齐地摞放着儒学与佛学的经卷,王缮弹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自感满意才停止,他放好琵琶,侧脸望向窗外,前面的屋室里传来小孩子的嬉闹声与父亲的笑声,那是父亲在陪两个弟弟玩耍,等到他们玩儿累了,父亲就会耐心地哄他们睡觉,就像他小时候陪着他那样。王缮打开最近在学习的经卷,认真温习父亲上次教给他的内容,不知过了多久,有人推门进来,王缮知道是父亲来了。
“琵琶练完了吗?”父亲问道,虽然人到中年,但他身上并无半点庸俗市侩的气息,在烛光下他的眉眼显得温和而慈祥。
“练完了。”王缮回答。
“明天裴师傅该来了吧?”父亲在儿子身旁坐下,顺手拿起他的书卷。
“是,师傅说要教我新曲子。”
父亲点了点头,“等新曲子侍好了,我要比你阿娘先听。”
“知道了,阿爷。”王缮无奈地笑着回答。
父亲给王缮讲了几段新的儒经,他的声音柔和沉稳,经卷散发着淡淡的墨香,王缮认真聆听父亲的讲解并详记于心,有时父亲会和他一起读诗经与楚辞,优美的诗句伴随着父子间融洽的氛围萦绕在他的心间。夜渐转深,王缮洗漱后吹熄了烛火,他躺在床榻上,看着窗外皎洁的月光,一阵阵蝉声传入耳中,他在蝉声中安然入眠。
清晨王缮早早起床盥洗打扫,受母亲影响他从懂事起就保持了这样的习惯,之后他在窗明几净的佛堂里随母亲诵经打坐,这也是每天必做的功课。早饭后琵琶乐师裴师傅来了,裴师傅是一位严谨而不苟言笑的老人,也是王缮祖父的得意弟子之一,王缮已跟随他学习琵琶三年,除了琵琶王缮对琴、笛等其他乐器也很熟悉,虽然祖父早已逝去,但他的弟子仍经常来家中拜访,并教导王缮乐理与演奏。
听完王缮的弹奏,裴师傅满意地点了点头,在心中夸赞不愧是师傅的孙子,天生对音乐与乐器有着超越常人的天份,一个十岁的孩子拥有如此的感知力与驾驭力,不得不可谓天才。
“好了,我们来学习新曲子吧。”
裴师傅打开收纳琵琶的木盒,盒内散发出一股檀木的香气,王缮还可以嗅到师傅衣服上残留的黄花梨木的气味,他对这气味十分熟悉,在他看来几乎就代表了师傅的气息,清淡,微酸。
送走了师傅,王缮练习完新曲子,便去找母亲学画,母亲正在书房中伏案作画,她的神情专注平和,王缮悄悄推开半掩的屋门走到母亲身边,母亲在勾勒山川,那些远山与近川的线条简洁而素净,同母亲的脸庞与衣着一样素净,母亲不发一言,保持安静是她作画的习惯。王缮看着她的画,只觉母亲笔下的山与家乡这一带的风景很相像,可又似乎不太一样,所有景物周围都似有似无地笼罩着一团明灭的光茫,他真怕那树忽然摇动起来,水忽然流淌起来。
“阿娘,让我画一幅试试。”
王缮重新铺开一卷纸,从母亲手中接过画笔,模仿着母亲的技法认真描绘他印象中山水的模样,母亲在一旁不时点拨指导。虽然时下市井百姓大都追捧道释一类的人物画,但王缮却对画山水景物情有独钟,在这一点上王夫人觉得儿子与自己相像,心里也很欣慰。
下午家里来了客人,是几位与父亲熟识的乡绅,每逢父亲休旬假,中堂里就很是热闹,父亲与好友们吃着茶点谈天说地,聊着皇城和地方的时事轶闻,王缮常常奈不住好奇心想要听上几句,而母亲总是不允许,尽管如此,他还是要趁母亲忙于照顾弟妹时凑到中堂外听一会儿。
“听说长安现在的局势稳定了许多,天子复位臣民都很高兴。”这是父亲的声音。另一个人说道,
“多亏了临淄王拨乱反正,韦皇后才没能得逞,否则李家的江山就要落入韦氏和武氏手里了。”
“是呀,才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真是了不起,有勇有谋,登基继位也是迟早的事,以后必将成为大唐的一代名君。”
大家连连赞同,他们此日的话题大多围绕年轻的临淄王与朝庭中的人事变动。到了晚上父亲留客人们一起吃晚饭,待众人散去父亲像往常一样来到王缮的书房,他已经有些疲惫了,脸上的皮肤显得垂弛,但仍强打起精神为儿子讲授新的课业。
“阿爷,临淄王是谁?”在学习的间隙,王缮忍不住问道。
“今天又偷听了吧。”父亲笑着在儿子额头上轻弹一下,他其实很愿意让儿子参与到这样的聚会与谈论中来,他自己在年少时曾历经过几次长达数月的漫游,得以饱览壮丽的山河,了解多样的民生,他相信小孩子多增长些见识是好事。
“临淄王就是李隆基,现在已被立为太子,是个英明勇敢又雄才大略的年轻人。”
“他长什么样子?”
父亲微垂的眼皮抬了起来,眼中闪出光芒,他凝视着儿子说道,
“秋天入学后你好好读书,等有一日去了长安考中进士,你自然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