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章 和周文王重叠(1 / 2)咀嚼历史味道首页

日月代序,时光荏苒。波澜不惊的求学日子中,偶尔也会荡漾起些许浪花。

在大一上学期的一个周末,北京大学一位著名教授在校园内举办《周易》公开课。夏斌不想参加,他对《周易》不感兴趣,认为《周易》就是宣扬占天卜命之书,出生于贫瘠农村的他,一直认为命运只能靠自己,靠鬼怪神灵、靠蓍筮占卜,除了自我慰藉,并无他用。

经不住三位室友的撺掇,他只得作为陪客一同前往。

公开课在阶梯教室举办,偌大的课堂早已挤满了学生,教室内的过道都站满了人群。他们去得晚了些,只能站在窗外聆听。

“周文王是中国哲学仍至世界哲学的鼻祖,他耗尽一生研究自然变化、万物规律,是掌握天地之道、人间之道的第一伟人”,教授的声音底气十足,透过玻璃窗敲击着夏斌的鼓膜、激荡着他的灵魂,“他也是直面厄运,挺身崛起的成功典范。”

这些言语彻底颠覆了夏斌的认知,随着教授的娓娓讲述和专业阐释,夏斌穿越到了那个血腥与仁慈并存,邪恶和正义同在的商周时代。

伴随着嘶哑但却十分嘹亮的啼哭声,夏斌化身为姬昌,在母亲太任到猪圈小便时降生了,父亲季历循声跑来,一面吩咐族人赶紧扶夫人太任回房休息,一面欢欣地抱起孩儿,作为周族首领的他迫切需要一个男孩接嗣他的帝业。

太任是帝禹的后裔,一次偶然的街头相遇,勇勐雄壮的季历在她心田中泛起了爱的涟渏。她执意从开化繁华的中原远嫁到偏僻荒蛮的西部周原。面对野蛮、愚顿的周人,她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中原文传播到这里,尤其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像中原人一样儒雅、仁爱、聪慧。

自太任怀上姬昌之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经常为胎儿讲述先祖禹帝、古代圣贤的英勇宽仁之事,我们不得不赠送她一个雅号——胎教第一人。

姬昌自小聪明过人、过目不忘,他总爱缠着母亲问“十万个为什么”,他善于洞察族人的内心世界,对天文地理、人间万象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姬昌喜欢有福同享、打抱不平,经常把家里的酥、饼拿出来与小朋友分享,看到小伙伴被欺负,即使对方强大无比,他也会举起幼小的拳头。他的身边总是朋友成群,人们追随在周围,眨巴着眼睛听他讲述自然界的各种奇闻逸事。

姬昌即使立为太子后,也坚持每天给父母请安、嘘寒问暖、孝顺至极。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人生总是插曲不断,波折不停。没有一个人能够一帆风顺,像姬昌这样的普天共主更是如此。

父亲去殷都向商纣王奉送捕获的羌戎人牲时,竟被一并拿下,成为祭祀殷商先人的刀下魂。

消息传到周原,所有族人都义愤填膺、悲恸不已,但却又毫无办法、无能为力。母亲哭得死去活来,眼睛里血泪交融。现实告诉姬昌,自己必须顽强起来,不可能让一家人就此被厄运摧毁。他强忍着巨大的悲愤,“请母亲节哀,人死难以复生,我一定不会让父亲的血白流,一定会让商纣王血债血还”,话语中饱含着安慰,也暗藏着杀气。

姬昌接过了父亲的衣钵,用更加精湛的策略和更加有效的方法,捕获了更多的羌戎俘虏,敬奉给商纣王。商纣王骄横地清点着这些“战利品”,“要再接再厉呀,不然别怪我不客气”,声音生硬粗野、掷地有声。姬昌虽然是一方诸侯,但商纣王对他却鄙视至极,很少正眼看他。

流淌着母亲慈善、友爱血液的姬昌,每当捕获到一个个俘虏时,看到他们凄厉幽怨的眼神,特别是看着他们被活埋、焚烧,发出撕心裂肺、刺破苍穹的惨叫声时,内心感到无比压抑和痛楚。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十足的刽子手,他憎恨自己的所作所为,可在那个暴力血腥、尔虞我诈的殷商时代,为了取悦商纣王、为了保住周场、为了延续周族,他别无选择、毫无他法。

他只能用无比强大的内心,托起明天的日出,送走明天的日落。

他精心设罝、布局、迂回、暗抄……作战本领日益增长,捕获数量日趋庞大。他每天都会在吃过晚饭后,钻进自家四合院的一个秘密地下室,将自己对自然万物的研究、战斗心得、战略思考以微雕形式镂刻在龟壳上。通过日复一日的研究、揣摩,他慢慢悟出了宇宙万物周而复始、变化运动、轮回往返的天道,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殷商注定灭亡,商纣王必定惨败,自己一定能够取而代之的宏韬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