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涉猎,兼收并蓄,方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好!”
“好文采!好见解!”
听到这里的黄裳忍不住叫好,虽然这可能不是王元泽想要的答案,但谁又能说这不对呢?
果然,王雱那冷峻的脸上也露出一丝赞赏。
“此为学为何。至于道学为何?先生,请指教。”
赵煦促狭地笑着说道。
王雱和黄裳闻言也不禁莞尔一笑。
“宋之道学,承先秦之遗风,融儒道于一炉。
孔子述而不作,传儒家之仁义礼智信;老子无为而治,明道家之自然之道。
彼时,世风浇漓,人心不古,儒者有感于此,遂取道家之自然无为、顺应天道,以明心见性为本,兼采儒家之仁爱礼义,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务。
道学者,志在探求道德性命之微旨,以矫时弊,扶世风。
道学者,注重心性之修养,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要。
人心本善,但因外物之诱惑,往往迷失本性。
故须格物致知,洞察万物之理,明了天地之道;
再而诚意正心,去除心中杂念,恢复本性之善。
此心性之修养,实乃道学之根基。
道学,尤重“天理”之揭示。彼所谓“天理”,乃宇宙间之普遍规律,亦即“道”之体现。
人须遵循“天理”,方能成就圣贤之业。”
“格物致知,诚心正意。”
王雱和黄裳细细咀嚼着赵煦的言论,虽然都很浅显,但却与道学主张不谋而合。
心里认同的同时更是对这个五岁的六皇子殿下赞赏不已。
王雱便连语气都加了几分柔和,“殿下,那依你所言,如何格物致知,诚心正意?”
赵煦心里已有草稿,回道,
“格物致知,一是“即物”,二是“穷理”,三是“辩析”,四是“归纳”,方可“致知”。
“至于诚心正意,昔者圣人有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心者,必求诸心之真实,无有伪饰,如明镜止水,洞彻无碍。
夫心诚则意正,意正则行直,行直则德显。故诚心正意,为修身之首务。
欲诚心正意,必先内省自修。须臾不离道义,时刻检点言行。
苟有邪念起,则当以理克之,以情制之,使之归于正途。
又当存敬畏之心,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则不敢轻举妄动,自然心意皆正。
再者,须涵养浩然之气。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此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苟能养此气,则心意自然正矣。
又当博学以养德,读书以明理。明理则能辨是非,知善恶,心意自然归于正道。
诚心正意,亦须见于行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则人信之;苟有伪饰,则人疑之。
故当以诚心待人,以正意行事,则人心自服,道义自明。”
王雱和黄裳对视一眼后,竞相点头。
黄裳顿了一下问道,“二者何为主,何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