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刘庙村的人办事的时候。大家都会按照习惯请“俎(ju)匠”老师傅来帮忙做饭。
厨师的工作主要在案板上切菜剁肉烹饪,又因为刘庙村人多有音变(卒:zú读作jū),“俎”字为宜,古雅而切题。
据说商朝宰相伊尹当过厨师,能“调和鼎鼐,燮理阴阳”、“治大国若烹小鲜”,只是“俎匠”的雅称,很少听闻。也有写作“焗匠”,但只用一种烹饪方式来概括未免太过狭隘。
刘庙村人称厨师为“俎匠老师儿”,儿化得有点厉害,表示亲切也表示尊重。一般说来,“俎匠老师儿”到了主家之后,就先根据人数和档次来确定购买食材的内容和数量。师傅会列一张长长的单子让东家购买食材。
包括但不限于各种鸡鱼肉蛋、瓜果蔬菜、半成品点心、一次性碗筷、桌布纸巾。东家除了买这些之外,还会另外买两条毛巾,给师傅烧饭时热的时候擦汗。
东家又从邻居各处借来桌椅板凳,碗碟瓢盆。“俎匠老师儿”则会提供锅灶——两个大铁桶做成的炉子和锅,以及鼓风机。碎煤炭则是需要东家买,后来炭不好购买,“俎匠老师儿”就自己带炭,东家付钱就可以了。
有那么几年,刘国操外出打工,生计艰难,回乡务农。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出租圆桌,给人提供桌椅板凳。因为那时候,八仙桌和长板凳正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办事的东家若是亲戚很多根本借不到足够的桌椅板凳。刘国操就想出来这个办法。
他攒了一笔钱买了十人圆桌,前后一共买了十套左右,可是那些看起来漂亮的桌面和板凳面,竟是碎木屑合成的,经不起折腾。可叠放的那些三足板凳,凳腿上面的小帽儿也总是容易被泥土吸掉,里面逐渐灌满泥巴。只有铁制的正方形的桌腿还算牢固。
后来刘国操就找到了娟子的二舅做桌面,那个只有在过年时才会见上一面的勤恳老木匠,在看到刘国操到来之后,一如往常那样和蔼地微笑。
他是给学校做桌椅板凳的,一年到头没闲过,娟子去过他家几次,到处堆满了做好的课桌椅。院子中间放着许多木柴和一个刨床,木柴的味道充斥着小院儿。
实木圆桌做好了,非常漂亮,很厚重很结实,有两层,还刷上了红漆。剩余的木料,做了几个漂亮的托盘。这些桌子用了很多年都没有坏,而那些早期的桌子早已掉渣裂纹,成为废品了。
刘国操的小生意渐渐出名了之后,他便和“俎匠老师儿”合作,互相推荐,一起出门。娟子的母亲也得以给“俎匠老师儿”帮忙打下手。
“俎匠老师儿”一般都是世家传承,有自己的绝活的。刘庙村里有一个著名的“俎匠老师儿”叫修淮。娟子每次读到他的名字都会想,或许他出生在修淮河的那一年,也就是挖界河的时候。
修淮师傅的绝活一是辣子鸡,二是松子鳜鱼。娟子的故乡各地,十里八乡不同俗,就是吃席的饭菜也是不同的。而刘庙村这里的,又是如此丰盛——
四凉八碟先上齐,然后再上开寡皮。咸汤甜汤喝下去,最后丸子吃罢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