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章(2 / 2)坝河西首页

和这行常见的类似马梁这样背景的人不同,杨总就是全靠自己一点一点地给自己建立起了一个圈子。有一次和马梁喝酒,杨总介绍了他的起步是有多么的艰辛。他是校园内的风云人物,但是一进入投行圈子就是一个极其边缘的人物。本来也会像大多数人的晋升路径那样,先做文案工作,再逐步担任小组负责人、团队负责人、部门负责人这样的路径。但是,这条路径的每一环都可能出错,有很多年龄很大的投行人也还在负责文案工作,或者职级随着资历提升,但是职务毫无变化。要是像这样工作很多年的话,薪水是不会有明显的提升的,固定工资会随着职级变动,奖金却是随着业绩变动的。但是,要背业绩就必须担任一定的职务。如果没有机会出头的话,就只能死靠着固定工资,这在行内就难以立足,因为这行的各种花销也是很大的。更为关键的是,如果不是团队负责人,就没有签单权,在营销费用的支配上就毫无话语权。所有开销哪怕请客户吃顿饭都会扣扣索索,而且还要看团队长的脸色。在一个人情社会里,有些必要的营销费用是难以避免的,比如逢年过节给客户送点礼物,宴请客户等等,这样一年加到头也是不小的一笔钱。如果没有独立的签单权,每次就都得事先请示。

杨总显然是不愿意这样按部就班地靠资历晋升的,他要靠业绩,靠能力来赢得晋升。在当时投行的项目还很容易找的时候,杨总没有去盯大企业,而是把目光放在了一些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企和地方国企。头部投行往往看不上这些小企业,不愿意自降身价去服务这些小客户。他们已经习惯了大项目,习惯了大笔的佣金收入,这导致他们严重高估了自己的人力资本。这恰好给杨总留出了一个空档。他去服务这些小客户,更容易在没有资源的情况下拿下这些项目。但是,仅靠错位竞争还是不够的,也有不少中小型投行或者地方投行也在盯着这些项目。不过,这样的选择使得至少他有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如果去竞争大项目,他可能连上牌桌的机会都没有。

杨总知道没有关系就得给自己创造关系,没有背景就要多付出几倍的努力。他有多拼?有一年的一天下午,在和一个同行交流的时候无意中听到邻近省份有一个地方国企的总会计师是他的校友。这个国企的效益不好,正在考虑重组。他当天晚上回家就收好行李,带了好几天的换洗衣服,开着他的黑色桑塔纳就出发了。连续开了好几个小时,到了目的地之后天都快亮了。在这个国企的旁边找了一个小旅馆,短暂休息一下,洗漱收拾整齐之后赶在上班前寻摸到了这个总会计师的办公室。不巧的是,当天总会计师去市里开会了,杨总扑了个空。

第二天一大早杨总又去堵总会计师,接连几天都没有成功,总会计师要么是在开会,要么是去下面厂子了。在这期间,杨总也没有闲着,和门卫、办公室小伙都混熟了,其实也就嘴巴甜、小礼物糖衣炮弹袭击。这些人平时都属于默默无闻的那一类,是一个组织里最边缘的人,从来没有人想到要去有意结交他们。因此,当他们看到杨总这样的响当当的名牌大学生、金融精英能说会道来献殷勤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放松了警惕,甚至主动给他充当了情报员。这些小人物虽然无权无势,但是在一个机构待久了之后掌握的情报一点都不比位居高位的人少,甚至比他们的情报更多、更准确,大到工厂的战略规划,小到张家长李家短无不在这个情报体系内。

从门卫大爷哪里知道总会计师的太太身体不好,经常住院,近期又住院了。而总会计师近期都经常去市里开会,讨论企业重组的事情,还要下到工厂去做调研,照顾他太太的时间不多。杨总听到这个消息,如获至宝,虽然不知道有没有任何结果,但是他总是相信事在人为。因此,他赶紧去买了一盒精品水果和当时广告霸屏的一款安神营养品就直奔医院去了。他从门卫大爷哪里打听到的消息非常细致,以至于非常容易就骗过了护士,知道了总会计师夫人的病房。

总会计师夫人一个人半躺在病床上,百无聊赖地不停换着电视台。在当时还是功能机的时代,既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平板电脑,平时都基本靠打麻将、喝茶、聊天、跳广场舞来打发时间。生病了就什么也干不了,靠着不断换台来打发时间。可是这个时间段每个台要么唱唱跳跳,要么就是电视购物。她这次生病的时间很不巧,刚好是总会计师最忙的一段时间,每天也就最多下班之后来探望,之后还得赶紧回到办公室继续加班。儿子在上海一所大学正读大二,也没有办法抽身来探视。

对于杨总来说,这简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人长的利索,又有学识,谈吐不俗,冒充总会计师的同事来看望她,病房也才终于有了一点人气。时间过的很快,杨总瞅准快下班的时候就起身告辞,并允诺第二天早上还过来。因为他算准了总会计师要过来了,有的话让总会计师夫人讲比他本人讲要好的多。果然,晚上当总会计师夫人连连夸赞他的手下各种好的时候,总会计师一脸茫然。心里寻思,没有这样的手下啊。好奇归好奇,只要对方没有害人之心,当然想害人也很难,这里是医院,而且他所在的企业效益不好,不是那种人人都想走后门去的企业,因此他也倒心里坦然。

第二天杨总又算准医生查房之后,总会计师夫人该无聊的时候就又去拜访了。他这次倒没带什么东西,只是带了一小束鲜花。他说病房缺少了一束鲜花总缺少一点生气。经他这么一说,总会计师夫人也觉得非常有道理。她本人也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对生活情调是有鉴赏力的,只不过现在住院,想着住不了几天院就会出去,因此也就打算将就将就。可是杨总这一束小鲜花一下就恰到好处地点亮了整个病房,也照亮了总会计师夫人的心,好像病都好了一大半似的,这功效远远超过各种营养品。总会计师夫人也知道大多数营养品也就心里安慰而已,安全无效利润高,每次别人送的营养品,她也就当饮料喝解解馋而已,从来没指望有什么效果。这两天的相处就让总会计师夫人把他当作了自己人。后来了解到他是名校毕业,又从事的是金融行业,他就想到了自己儿子也没准那天能需要杨总帮忙,或者至少可以作为一个过来人给总会计师儿子一些职业建议,少走一些弯路。因此,对杨总就更加亲切了。

到了第三天的时候,杨总觉得时机成熟了,因此故意等到了总会计师下班来探视。等总会计师到了病房,他也没有觉得诧异,反而觉得有点熟悉,因为过去两天他夫人已经多次向他念叨了杨总。再看杨总的第一面就看出这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因此也笑着打招呼。等安排好病房的事情之后,就提出请杨总去医院门口小饭馆喝上一杯。杨总自然而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

一聊就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同为校友,虽然有很多年没去过BJ了,他也不算优秀校友代表,和学校的联系也就大多停留在每次晋升时填履历表需要庄重地写下母校的大名。每次都会为自己自豪一阵,毕竟他是毕业于最好的两所大学之一。杨总比总会计师晚了十几年上大学,学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校舍都翻新了,新增了很多大楼。总会计师虽然能想到,但是当有人在眼前再描述一遍的时候,那种自豪感、怀旧感就油然而生,与杨总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

后来聊到了杨总的工作就是帮助企业进行重组,这也恰好是总会计师现在头疼的事情。这家地方国企是一个精细化工企业,有技术储备,但是设备老化。前几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伤筋动骨了,产品也滞销,目前也就靠两个主力产品苦苦支撑,否则全厂都得下岗。市里的意见是把这个企业划入本市另外一家化工企业,人员分流,资产与负债都并入新企业。但是,这样一来的话,这家老厂就彻底失去了独立的地位。并过去之后也很难和对方产生协同效应,还是得自寻出路,几年下来,最大的结局也是会垮掉。很多国企连亲儿子都尚且照顾不过来,哪有精力去照顾这种半路捡回来的拖油瓶呢。

杨总告诉他有一个更好的办法来解决,一方面进行改制,另外一方面把化工厂搬迁到郊区,把之前市内的土地用来开发房地产。这样一来一去,会产生足够的启动资金来开发房地产,再用房地产抵押借款、改制引入民间资本来解决资金来源,用来引进新设备,而且把机制就搞活了。杨总给他们分析,中国马上就要加入WTO了,经济就要腾飞了,商品房改革之后,房地产市场也要迎来飞速发展。现在这个厂子最有用的两个资产就是土地和技术,有一批不错的研发人员和熟练生产工人。以前没有利用好,如果进行资源调配,这些问题可能就会迎刃而解。

听到这里之后,总会计师眼前一亮。改制与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都不难,毕竟现在厂子已经快成为市里的包袱了,如果能自谋出路,在不花财政一分钱的情况下起死回生,推行阻力就会极小。只不过还需要引入合适的民间资本,一方面需要资金注入,另外一方面也想通过体制改革推行市场化改革。杨总天天浸淫于这个行业,脑子里马上就有潜在的注资对象。只不过,他没有点出来,只说等总会计师和公司其他管理层讨论完了之后,如果市里的初步意见也是赞同,那他就能找来了合适的入股对象。

果真,这一方案几乎就没遇到太多阻力。虽然有部分工人担忧改制成混合所有者企业之后失去了国有企业身份,缺乏安全感。但是,看到了其他省份尤其是东北各省国企的下场之后,也迅速接受了这一方案。毕竟吃资本家的饭远比没有饭吃好很多,而且这也还是混合所有者企业,政府还是有股份,他们工人就还是有组织的。

通过这一顿操作,杨总拯救了一个老国企,让管理层和企业工人都通过职工入股方案变成了股东,既解决了部分资金来源,而且也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还帮一个外省的外贸公司取得了部分股份,这样就实现优势互补。当然,杨总从这一连串的操作中也获得了很丰厚的佣金。这个案子非常成功,让杨总在企业的兼并重组方面积累一定的口碑。因此,他被挖到了目前的这家公司,直接担任了部门负责人,享受公司管理层待遇。也是这种机缘,他和马梁有了共事的机会。

听了杨总的介绍,马梁的心思更加活跃了。他家的资源非常深厚,无论是在金融界还是产业界都有着非常宽广的网络。如果能好好利用这两方资源,做兼并重组,这可能是一条前景广阔的路。

之后,马梁进行了多方咨询,和公司并购部的同事进行了讨论,他终于下定决心自己出来单干。但是,马梁的资历还太浅,而且也不适宜走在前台,需要有一个人来合伙。马梁马上就想到了杨总,之后又去对杨总做了一番背景调查。此时的杨总履历是很干净的,马梁也就确定了杨总是一个理想的合作对象。

马梁找了个机会去试探杨总是否有意一起创业。殊不知杨总早就在找类似的合作对象,马梁其实就是他选定的目标。这也是他年龄比马梁大不少,职级也比马梁高那么多,还主动和马梁交往的原因。杨总敏锐地察觉到,中国加入WTO之后,企业会出现大分化,有竞争力的企业会趁着WTO的东风大杀四方,迅速做大做强。但是,没有竞争力的企业,生存会越来越难。大量的兼并重组机会也会因此而产生。杨总之所以看重这种优势企业与落后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而不是强强联合,是他看重了这些落后企业的厂房往往都在市中心或者之前的城郊。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城市化必将提速,这些土地会大幅升值。此时还有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房地产的长远机会。

在之前的兼并重组案例中,最困难的部分还不是找到外来股东,而是对过桥资金的需求很大,而且往往很急迫,他需要有银行的领导参与其中,只有打通银行和产业两边的关系,这个生意才能做的又快又好。马梁父亲在银行口工作多年,马梁爷爷也是在行业内门生遍地,马梁本人刚好又有中国头部投行的金字招牌,这样的合作对象就是打着灯笼也难寻的。

但是,杨总没有很急迫地找马梁商谈合作,而是引导马梁,让他自己看到一个舞台大幕正在逐步打开。他有巧妙地地刚刚好只掀了一个角。人这个物种总是很有意思,别人诚心诚意想送你一个东西的时候,要么警惕不敢要,要么不珍惜。但是,通过诱导让人自己看到其中的诱惑,他们反而容易把潜在的机会无限放大,反而容易起劲,全身心投入。当马梁看到了这个小切口,特别想把幕布完全揭开,幻想自己在台上有一席之地,更是憧憬自己能在舞台中央,成为整个剧目的主角。

马梁无疑也看到了时代的大幕。虽然有明显的短板,资历浅,经手的案例不多。但是,他们家族在金融和产业两界都有很深的积累,对很多人来说这是梦寐以求的组合。杨总在业务上的能力很强,但是资源上受到太多挟制。这种资源的挟制对他想要实现的目标来说,还有很远的距离。他相信,如果能借助马梁家族的东风,自己的产投融帝国就能迅速建立起来。

两者都有着同样的目标,能力禀赋又刚好互补,因此两人一顿饭的时间都达成了初步协议。在股比的分配上,马梁占55%,杨总占45%。一来马梁可以多出一点资本金,缓解杨总自己的资金压力。二来如果自己控股的话,马梁家族未必会同意,现在让他们看到了时代的大幕,他们可能反而转手就找了另外的合作方,那自己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他们通过了一系列复杂的股权结构把新成立的企业变成了合资企业,杨总成为名义上的法人代表,但是马梁家族的人实际控股。通过这些复杂的股权操作,把马梁家族的人隐藏在幕后,这样反而更容易把事情做成。像马梁家族这种长期浸淫金融行业的有官方背景的人,是不愿意把自己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的。他们对风险管理的理解是深入骨髓的,尤其是在东方文化这样的体系下,人怕出名猪怕壮,可以闷声发大财,可以做但是不能说,高调往往会遭致灾祸。

新公司名叫东方公司,这个名字是马梁爷爷定的。老爷子认为从现在开始就是东方真正崛起的时代了。在中文里,东方也往往意味着冉冉升起。老爷子坚持不在公司名字里加入什么金融啊,投资啊,股权啊,等等类似的字眼。老爷子的原话:俗。

这样,206的三位大将都顺利开启了后大学时代的生活。周聪把耗时耗力的两位博士师兄的论文草拟完成之后就专注于自己的消费理论去了。成舟把校友圈经营得风生水起,俨然把自己变成了校友智多星,大家每次碰到什么困难,都来问成舟有没有哪位校友能救急。马梁的东方公司也开始了盛装登场,在时代的春风中取得了惊人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