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章(1 / 2)坝河西首页

第7章被掐了,我也懒得修改了。

周聪在复试结果出来之后就去拜访了导师,也表达了感谢。导师给周聪介绍了几个同门师兄师姐。两个在读博士,3个硕士。周聪只见到了几个硕士,两个在职博士平时都不来上课,只有周末才会到BJ来和导师讨论课题的进展。这两个博士一个是民营公司老板,另外一个是某地方政府的领导,他们平时的工作都非常忙,一般就定期回来参加必要的考试,平时也就主要靠周末和节假日的时候到校。导师看了周聪的本科成绩,和周聪聊了聊都读过哪些书和心得体会。

导师对周聪很满意,专业很扎实,数理功底非常好,这对经济学专业来说简直就是如虎添翼。导师把这两个在读博士生都介绍给了周聪,让周聪和他们多联系,在专业上多帮助这两位师兄,师兄都是有很长工作经历的成功人士。导师说两位师兄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对周聪长远的发展来说非常宝贵,让周聪在这方面多和两位师兄学习,互帮互助。

周聪也非常高兴,导师对他的专业评价非常高。这对周聪来说,一个学生能获得的最高评价就是在专业上获得行家的认可。当然,能有一个企业家和政府领导当同门师兄,而且还要在未来和他们紧密合作,有可能还会成为朋友,这是周聪到目前为止所接触到的最成功的人士了。当他把师兄的情况告诉他父母之后,周聪父母告诉他一定要多和他们结交,将来没准能帮上他的忙。是啊,周聪父母祖辈农民,见过面的最大领导就是乡长,最大的企业家就是镇上百货店的老板。自己的儿子一下就能认识大企业家、大领导,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这也坚定了他们的读书改变命运的看法。

刚到要离校的时候,两位师兄都来BJ参加期末考试,照例要请同门师弟师妹一起聚餐,导师把周聪也叫上了。到了餐厅,导师坐主桌,两位博士师兄分坐导师两侧,其余就是按照进入师门的时间依次坐开。导师特意把周聪叫到领导师兄的旁边,说可以多和师兄多聊聊,师兄平时工作太忙,在博士论文的准备过程中,周聪可以多提供一点协助。师兄紧紧握住周聪的手说,听老师讲了,师弟是真正的做学问的人,以后会多向师弟学习,欢迎到他所在的城市去参观。当地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文与自然景观,他也一直很苦闷,这些资源一直没有被盘活,他也经常向各位专家请教怎么能盘活这些资源,提升当地百姓的收入水平,但是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好的方法。周聪受宠若惊,师兄比他大了十几岁,已经都当了这么大领导,还如此的平易近人,难怪别人能当这么大的领导。整个就餐过程中,主要是两位师兄和导师在聊天,当领导的师兄给导师介绍了一个课题,怎么促进当地金融业的发展,说会安排当地政研室的一位处长来和导师对接,也再次代表当地百姓向导师和各位师弟师妹表达了感谢,认为如此豪华的一个课题组一定能提出高屋建瓴的对策,似乎当地的经济腾飞都系于这一桌人。

企业家师兄由衷地感叹中国加入WTO之后,订单一下暴增了不少。现在每天都加班加点,还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海外的需求看起来就像黑洞一样,无论生产出来多少,立马就被吞噬得了无踪迹。他这马上就要去意大利考察,到时候一定给师母带几件衣服回来。两位师兄一讨论,企业家师兄去领导师兄的城市建厂,给当地经济做贡献,当地可以提供用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支持。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其他各位同学都轮番向导师和两位师兄敬酒,崇拜之情溢于言表。师兄们都也非常客气的回敬。周聪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饭局,显得有些无所适从,在其他同学都在专心地听导师和两位师兄聊天的时候,就周聪一人默默地在吃饭。领导师兄时不时来敬周聪酒,夸奖他真是做学问的人才,不像他,天天忙于工作和应酬都已经疏于学习了,甚至连打开一本书的时间都非常少了,博士论文还得多有赖师弟多帮帮忙。周聪受宠若惊,这是他长这么大,第一次被成功人士所需求,心理美滋滋的。知识就是力量!他由衷地佩服哲学家敏锐的洞察力。

成舟在大四下学期保研结果出来之后就加入了院领导的课题组。院领导是整个学院课题经费最多的教授,因为院领导桃李满天下。他的研究生博士生们很多已经在金融机构、地方政府担任领导职务。在他们的工作过程中,经常会有专项研究经费。当然各路大学教授、研究机构的研究员们都想获得这些研究经费,一来可以和当地主官建立联系,把研究投入实际用途是士子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体现。二来这种应用研究难度不大,也不需要理论创新,只需要针对当地情况用专业的语言来结合国家政策和产业发展方向重新描述一遍,至于是不是能落到实处,并不是教授们要思考的。事实上,这种应用型研究大多都没有实际用处。连对当地情况非常熟悉、对国家政策动向跟踪非常紧密的地方主官和政研室如果都没有办法落地的研究,这些外来和尚走马观花似的指指点点之后就写出来的政策建议压根就不具有操作性。

但是,主官们也需要展现出在吸引外脑上的积极态度,也有这么一笔专项经费,因此就往往会去找主管部门或者全国拔尖高校的教授们来进行专题研究。如果一个教授有大量的弟子遍布在这些机构,获得经费的可能性就大很多,毕竟大家都不愿意贸然找一个完全陌生的教授,这些摸不清底细的教授可能上来就说着不着边际的话,反倒让主官们为难。

成舟虽然还没有正式开始研究生学习,但是已经跟随着教授去做了几次调研了。说是调研,其实就是去当地讲讲课,车间、工业区、各种局办等等参观、访问。晚上照例要参加当地的宴请,这些有头有脸的学生们无论多忙,总是会抽出时间来看看老师的。在饭桌上,成舟总是能恰到好处的刷存在感但是又不至于喧宾夺主让人心生厌恶。比如,经常帮导师挡酒,但是又不直接挡酒。夸师兄师姐优秀,要向大家学习,又引出来导师培养大家呕心沥血。反正成舟在这方面很有潜力,一学就会。

师兄师姐听了高兴,导师听了舒坦,成舟就这样在大家心中都有一席之地,这些师兄师姐也都把他真正当作了师弟。在科研上,成舟是有短板的,而且还很明显,主要是数理功底太差,对经济学的经典论文阅读量也不够,对付对付考试还行,但是要写论文就是要求太高了。好在担任院领导的导师是极其有魅力的学者,对成舟也是不厌其烦,有不少年轻讲师和副教授都经常找他导师合作,导师总会把成舟介绍给这些年轻老师们,成舟也往往能做一些数据收集工作,有的时候也能把成舟挂到排在末尾的作者名单里。很显然的是,无论是导师还是成舟都认为成舟读完研究生就可以了,读博士有点强人所难了,时间成本也太高。一想清楚自己的比较优势之后,成舟更加释然了,研究生期间就主要帮导师做好很多后勤工作,比如安排行程、报销发票、陪同导师出差等等。成舟把导师的非学术工作照顾得非常妥帖,导师也感觉用起来特别顺手,要是哪天成舟休假了,导师总感觉有千头万绪等着自己去处理。这也很正常,学者们大多是长于脑力劳动,但是对一些杂事总是犯怵,更愿意交给别人去处理。

马梁进入公司之后分在了承揽承做部,这是投行的核心业务部门,也是最重要的利润中心。马梁刚去承揽承做部,被分配到一个资深同事的组里。这个组里还有其他几个今年刚招的初级员工,大多都是国内顶级名校的研究生,还有从美国常青藤商学院回来的研究生。在培训刚结束进行的第一次组会上,组长就让大家挖掘线索,看看有什么业务可以去承揽,比如有没有公司想要IPO、重组,或者有没有公司想进行定增等业务需求。当然,按照组长的说法,越是没有IPO想法的公司越要去做创始人的工作,因为这些公司的质量普遍较高,有较为稳定的造血能力,对融资的需求并不急迫。但是,这些创始人怕自己的股份被稀释,或者以后被迫披露公司经营相关数据之后引起竞争对手的关注。大家要去尽量说服这些老板,给他们展示资本运作的好处,公司上市是做大做强的必要途径。

当时的这家投行的江湖地位非常高,做了很多大的项目。但是,马梁所在组的组长刚刚从大组里独立出来,势单力薄,而且组长本人也是一个二线城市普通家庭出身,只不过通过努力去美国读了研究生,在美国投行工作了几年之后回国进入这家公司。在国内承揽业务的能力明显不如其他成熟的大组。领导把马梁派到这个组,一方面是马梁在这个组更能得到锻炼,能直接经手最核心的业务,而不用像去了其他大组的新人那样,前几年都做的是整理材料、核对数据等初级工作,既辛苦而且也无法得到锻炼。其次,这个组长本人工作能力强,但是资源很少,也需要马梁这样家世的团队成员来帮衬。这样的搭配是互惠互利。

马梁报道之后很快就熟悉了业务。虽然他学的是社会科学,但是承揽承做常见的业务流程也不是大学课堂教授的内容,只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在干中学就可以了,再加上组长是一个非常熟悉业务流程的资深人士。因此,组长的几次点拨,阅读几天业务手册之后,马梁就对整个流程有了一个基本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