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11】唐婚六礼(2 / 2)唐宫如意天首页

端正天花贵自然。

闻道禁中时节异,

九秋香满镜台前。”

当新娘终于在千呼万唤中下楼时,父母就将一块巾帕盖到女儿头上,是为盖头或蔽膝。

父亲会训诫女儿:“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命”。

母亲也要叮嘱“勉之敬之,夙夜无违”。

新娘上车后,新郎骑马绕车三匝,寓意新娘婚后会得到新郎周全的关心呵护。

婚车终于要启程,但新郎悬着的心还不能放下,又迎来“障车”一关。新娘亲友家人会挤在道路中间,挡住婚车不让出发,新郎需撒银钱买路。

有时“障车”会成为乡里无赖甚至地方官勒索钱财的手段。据《朝野佥载》,爱州有人娶亲,刺史裴惟岳“要障车绫,索一千匹,得八百匹,仍不肯放。捉新妇归,戏之,三日乃放还”。

成礼:红男绿女,仪式繁多。

经过一番艰难曲折,新郎终于将新娘娶到家,典礼正式在夫家开始。新郎着绯红色婚服,新娘则穿青绿色嫁衣,“红男绿女”一词由此而来。唐代婚礼是在黄昏举行,“婚合以夜,思相亲也”。“婚”字源于“昏”,取黄昏之意。

新娘到夫家后,走下婚车,脚不能沾地,否则会冲撞鬼神,需“转席”,踩着预备的毛毯毡席入户。

因路长席短,要将后面踩过的毡席挪转到前面,一直到举行典礼的青庐即百子帐,故称“转席”。白居易诗:“青衣传毡褥,锦绣一条斜”,即是指此。

新人走进青庐,互相对拜,行拜堂之礼。据《东京梦华录》,新人“对拜毕,就床,女向左,男向右坐,妇女以金钱彩果撒掷”,谓之“撒帐”。随后,夫妻共吃一份肉,同饮合欢酒,是为“同牢合卺”,寓意夫妇一体、相亲相爱。

新人还要各剪下一缕头发,绾结一起即“合髻”,以示同心偕老。唐朝女诗人晁采曾有诗云:

“侬既剪云鬟,

郎亦分丝发。

觅向无人处,

绾作同心结”。

同牢合卺合髻之后,新娘开始“去花”即卸妆,去掉花钗,然后用扇子遮住芳容。

新郎又要吟诗,才能让新娘挪开扇子,是为“却扇”。

却扇诗。

李商隐有《代董秀才却扇》:

“莫将画扇出帷来,

遮掩春山滞上才。

若道团圆似明月,

此中须放桂花开。”

前文提到的才高的陆畅还替驸马作却扇诗:

“宝扇持来入禁宫,

本教花下动香风。

姮峨须逐彩云降,

不可通宵在月中。”

敦煌写本中也有却扇诗:

“青春今夜正芳新,

红叶开时一朵花。

分明宝树从人看,

何劳玉扇更来遮。”读来通俗明快。

吟完“却扇诗”,新郎可以稍微放松一下,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开始把目标对准新娘,是为“观花烛”,即闹洞房。

直到红烛过半,夜已深沉,新人方得安寝。

是为唐婚六礼。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第二天新娘还得早起,给公婆请安,第三日,新娘要亲手为公婆做顿饭菜。王建《新嫁娘词》云:

“三日入厨下,

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

先遣小姑尝”。

一碗烟火,热气腾腾的婚姻生活就此开启。

唐婚六礼,具体操作,因唐时人家而异。譬如,荆州都督府里的都督大人武士彠嫁长女武顺,却是大姑爷贺兰安石来了府里“嫁”府上大小姐的“入赘”唐婚。

唐婚六礼,便必然有所调整,但换汤不换药,还是这“唐婚六礼”。婚礼格外盛大,参照唐宫公主下降,这里不赘叙。

后世宋诗人苏轼写诗,写催妆诗还是却扇诗: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好,好。”坐在高堂的武士彟与继室杨氏,相视而笑,他们的长女出嫁了。

武顺,自然是一辈子,顺顺当当。

到底是,与她牵手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