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李世民接下来就不问了。
不置可否。武士彠只能回了家,跟继室杨氏接着说,说他们最小的这个女儿“武妹”,七岁送去庙里,法号是“明净”。
继室杨氏在寺庙多年,自然是接着他话,往更好的造化里说。她可是自小立志要做尼寺住持的。
没这眼力和说话的能耐,说尼寺住持,动辄升座,讲经。
谁信。再说,一年多少法会,年年说,月月说,日日说,她可是十岁就剃度出了家。
一番话,说得当家的武士彠很是满意。
时年,赶上这样的生辰八字,且不说好与歹,都说“只怕是个有来历有造化的”。
时年鲜卑人的风俗文化影响北方大地,逼近南方荆楚,女人便也可如男人般抛头露面,读书,骑马甚至从戎。这时的武曌三姐妹无疑是人生幸福且圆满的。
一开始就提到,武曌的母亲杨氏一直信奉佛教,恰好荆州是当时佛教盛行之地,仅城内就有长沙寺、天皇寺、铁女寺三座影响力的大寺庙。
不过,杨氏最中意的,还是当阳山的玉泉寺。这座由隋文帝杨坚赐名的寺庙,是天台宗的祖庭。
由于杨氏对玉泉寺神往已久,加上离荆州城不远,所以时常去参拜。为了表示虔诚,她甚至让三个女儿入寺修行过一段时间。
面对络绎不绝前来许愿的善男信女,面对僧侣们不一样的日常生活,小小的武曌总是睁大着自己好奇的眼睛。
或许就在此时,一颗“众生平等”的种子已悄然种下。而杨氏自然是要她的三个女儿:
一生平安喜乐。
如果,按照父母期望的那样,次女武曌很可能在嫁人后成为一个像她母亲杨氏所期待的勇敢、善良、豁达、坚韧的信佛贵妇,就像她长姐武顺,相夫教子一生。
平凡却平安喜乐。
但杨氏原本美好的期待,随着武士彟的病逝终是成了如眼前上的一炷香般的过眼云烟。
檀香袅袅。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十二月,夫人杨氏与几个儿女冒着寒冬冰雪,护送武士彟灵柩到并州。
也是乘坐马车。
天寒地冻,路面冻得跟石头一样硬。丧车所过,道路有祭。这是继室杨氏第二次回并州文水,十二岁的武曌是第一次回老家。
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的天气。
灵枢到并州文水之后,地方官吏、军队、车辆列队挽送。而天降大雪,和着纸钱,纷纷扬扬:
就像是天地同悲。
于长街上,杨氏及其子女、武氏家族的同辈、晚辈皆披麻戴孝,恸哭不绝,携前来送葬的乡邻绵延十数里。以隆重的葬礼将应国公武士彟安葬在文水武氏祖坟(现在山西文水武陵村的大陵屯)。
碑记:
“高后哀深圮堞,誓切柏舟,悲一剑之先沉,怨双桐之半死。昔时宝镜,怆对孤鸾;旧日瑶琴,悲闻独鹤。衔冤茹痛,抚熄帐而增号;吊影伤魂,践孀闺而凝慕。”
武士彟享年五十九岁。这一年,继室杨氏五十七岁,已近花甲之年,夫妻共同生活十五年。十五年中,她相夫持家,含辛茹苦,为武士彟养育三个女儿,夫妻相亲相爱,与元配的两个儿子相处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