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涟听着两位亲王的争吵,静静地站在一旁,冷眼注视着两位亲王激烈的争吵。他的眼神深邃而沉稳,仿佛一切纷争都在他的预料之中。作为历经三朝的老臣,他早已习惯了朝廷的风云变幻和权力斗争。作为三朝老臣,宋涟深谙为官之道。他清楚地知道,在这场皇子们的斗争中,自己必须保持中立,不能偏袒任何一方。这是他为官的第一准则,也是他历经三朝依旧稳坐丞相之位的秘诀。
“左相!现在目前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应对目前的局势?尤其是现在父皇还没有音讯”燕王杨敢没有继续和齐王逞口舌之争,他转过头询问宋涟,希望能从这位大楚左相这里得到一些有用的办法来应对目前的局势。
燕王杨敢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急切与焦虑,他目光灼灼地盯着宋涟,等待着这位大楚左相的回答。
宋涟表情严肃,但神色从容,仿佛早已预料到会有此一问。他捋了捋胡须,缓缓开口:“王爷,局势虽然复杂,但非无解。当前首要之务是稳定朝内,确保各方势力不因此生乱。”
宋涟顿了一顿,他继续说道:“皇上失踪,朝廷上下必定会人心惶惶。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安抚百官,我这就以朝廷的名义下发旨令就说陛下已经归国,目前正在赶回东都,让官员各司其职,确保朝政能够正常运转。同时,秘密派遣得力之人去寻找皇上的下落,这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他环顾四周,看到众人都在聚精会神地听着,便继续说道:“而目前,朝廷新败,鞑靼人定会借此机会,重兵南下。首当其冲的就是雁门关一线,因为朝廷北征导致雁门一线兵力空虚,单靠并州一州之兵恐怕难以抵挡鞑靼人的骑兵。”
说到这里,宋涟的眉头紧锁,显露出深深的忧虑。他接着说:“再者,幽州牧耶律旗津也派人传信给朝廷,目前幽州北疆也发现了鞑靼人的小股先头骑兵。为了防止鞑靼人从幽州入楚,幽州的兵力暂时也无法擅动。”
他深吸了一口气,目光坚定地看着众人说:“因此,老臣建议立即下令从司隶、冀州、青州、兖州四州调兵,立即出发北上支援雁门。同时,朝廷也需要即刻调拨钱粮物资,以供给大军所需。”
宋涟的话语铿锵有力,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他最后说道:“同时,朝廷应该立即快马传令给雁门守将燕楚,命他死守雁门关。一定要支撑到朝廷大军的前来,合力抵御鞑靼人的南下大军。”
燕王杨敢听着宋涟的分析与建议,不禁频频点头,深表赞同。他对宋涟的政治智慧和应对能力表示由衷的敬佩,认为这位三朝老臣的决策对于稳定当前局势至关重要。同时,他也意识到,要应对这场风波,需要团结朝廷上下,共同抵御外敌的入侵,守护大楚的江山社稷,这才是目前的重中之重。
燕王杨敢缓和了语气,对齐王杨勇说道:“三弟,就由你率领东都禁军人马,立即北上寻找陛下的踪迹。一旦发现父皇,立即护送他回东都。诏令就由左相起草,我来盖印。”
齐王杨勇听后,轻哼一声,转身便离开了。他随即率领左右翊卫北上,寻找大楚皇帝去了。
望着齐王杨勇离去的背影,燕王杨敢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深知,自己的这几个兄弟之间因为早年太子的离奇病逝和皇帝未立新太子的事情而心存芥蒂,都对皇位虎视眈眈。
一旁的宋涟目睹了这一切,也不禁哀叹。作为三朝老臣,他历经风雨,见证了皇室内部的纷争与变迁。他深知皇位的诱惑对于这些皇子们来说是多么巨大,而这场争斗又将会给大楚带来怎样的影响。
然而,作为左丞相,他必须保持中立,不能偏袒任何一方。他只能希望这场纷争能够尽快结束,让大楚恢复往日的安宁与稳定。同时,他也默默祈祷着失踪的皇帝能够平安归来,为这场纷争画上一个句号。
“陛下啊,陛下,”宋涟哀叹一声,“当初老臣就说,这次北征注定失败,可是你却没有听老臣的意见。如今,局势如此紧张,老臣真是忧心忡忡。”
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无奈和担忧,仿佛看到了大楚王朝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作为三朝老臣,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必须尽己所能为朝廷出谋划策,帮助大楚度过难关。
宋涟不禁回想起当初向皇帝进谏时的情景,那时的他满怀信心地希望皇帝能够采纳他的意见,避免这场可能的灾难。然而,皇帝并未接受他的建议,如今局势的发展也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这让他感到无比的沉重。
········
在广袤的草原上,魏无忌率领的残余楚军骑兵正在拼命奔向雁门关。经历了一场惨烈的战斗后,这支队伍已经疲惫不堪,人人带伤,衣甲不整。
士兵们的铠甲上布满了刀剑的痕迹,有的已经破裂,有的则沾满了血迹。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坚毅,眼神中却透露出不屈的意志。由于连续的奔波和战斗,许多士兵的伤口已经感染,脓血渗透出绷带,但他们却紧咬牙关,一声不吭。
不时地,有重伤的楚军从马背上跌落,但他们不能停下来去救助这些战友,因为此刻所有人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尽快赶到雁门关。每一次的颠簸都可能让伤口再次崩裂,但没有人抱怨,只有坚定的前行。丢盔弃甲的情况在这片草原上屡见不鲜。许多士兵的头盔早已在战斗中失落,有的甚至连手中的兵器和盾牌都已残破不堪。
“将军,我们已经快到雁门关了,离鞑靼人大概还有两日的路程,您要不要休息下,处理一下您身上的伤?”魏无忌的亲兵焦急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