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四章 沟底学校(1 / 2)走出高原,中师生奋斗笔记首页

开学了,李向西忐忑不安地去神仙墕乡政府找教育专干肖家梓,打探自己的下半年的工作安排。这次他在政府的院子里直接碰到了气势轩昂的肖家梓,脸上不得不马上堆满讨好的微笑,跟家梓打招呼,内心深处却非常厌恶自己的低三下四的媚态。肖家梓看到了向西,停了下来,眼神似乎闪现出一丝不屑的神色,不过马上就转换了表情,回应着向西:“你分到郝家沟了!”看到向西有点发愣,肖家梓接着安慰道:“郝家沟挺好的,是个古文风村子,学校也是一个大学校,咱教育局谢局长都在那里教过书!”这话向西去年就听肖家梓说过,当时是给李恒强夫妇说的。李恒强夫妇也是去年毕业的,他们是原南师范学校毕业的,两口子一块分到了郝家沟小学。向西回家时和李恒强坐过一次车,聊了一路,还比较熟。肖家梓说:“李恒强,表现好,这半年调到中学了,他媳妇调回新庄了!”新庄镇是城乡结合带,是李恒强的家乡,在那里工作可以说是已经调到县城了。可李树亮叔叔明明说过,教育局谢局长说今年不调整人事,李恒强的爱人怎么会调回新庄镇呢?李恒强表现好,那就是说自己表现不好,所以被发配到了郝家沟小学。

在上学期五年级语文联考时,向西有一个学生考了第一名,但平均分并不高。他没理由辩解,他只带五名学生,按常人的理解,即使是手把手、一对一的教,也是可以教会的。不过,向西自认为他在这一年教学上还是蛮认真的,他尽可能把每一节课都备好上好。他也设计了很多自认为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水平,如让学生互改作文,睁大眼睛寻找同学们的错别字、不通顺的语句和文意不连贯的段落,希望让他们克服这些常见的作文毛病;他还带领学生们在东山附近的山头转来转去,寻找写作素材,培养他们观察和描摹事物的能力。有一次他们还爬到据说是神仙墕最高的山头——九州圪塔,当地人说在那里可以看到黄河,用他们的话说是老爷河。九州圪塔四面群山环绕,视野开阔,景色一览无余,不过因为云雾弥漫,那天他们并未看到远处的黄河。他还尝试着发动学生订一些少年儿童报刊,甚至把自己的自认为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借给他们,希望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他还让学生们写日记和周记,希望他们也像他自己一样,养成一种记录生活的习惯,培养写作能力。他自己也在写日记时顺便写一些试水作文,在课堂上读给学生听。可现在看来,他做这些事情似乎都没有见效,学生们的成绩并不出彩,师不高,弟子拙,这话是用来形容他的吗?

李向西无话可说,只能暗生闷气,恨自己没有能力和水平,只得老老实实地去郝家沟小学工作。一年之前,他去东山学校报到时,走在那弯来弯去的山路上,看着那绵延逶迤的群山,云雾弥漫的山谷,清澈湛蓝的天空,热血沸腾,信心百倍,心里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他坚信自己有能力,有水平,很快就可以杀出一条血路来。没想到,一年之后,他不仅没有崭露头角,反而在走下坡路,由高山之巅堕落到深沟里面去了。郝家沟在深沟里面,交通不如东山方便,要爬十华里的上山路,才能走到神仙墕,这里骑自行车要不断地上山下洼,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最好的策略就是充分使用自己的11号汽车。还有一点也让向西很难忍受,郝家沟是两山夹峙一道深沟,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空,视野极为狭窄。

去年到东山学校时,向西的第一印象很好,学校有独立的校园、围墙和大门,有八孔体面的大窑洞,校园敞敞亮亮。现在到郝家沟小学,情形却大为不同。学校在一条可通机动三轮车的乡村便道上面,不过要爬一条又长又窄、坡度大概有六七十度的石茬路,才能上到校园里。李向西以前只在一些庙宇里才见过这么陡的路,而且,学校的路并不像庙宇的路一样,工工整整,而是由一些乱七八糟的石块插成的,坎坷不平,露出很多石茬,很容易绊脚。人跌倒了,又会很危险,身体很容易被露出来的石茬划伤,也容易骨折,也极有可能从又陡又窄的石路侧滚到下面的马路上去,那造成的伤害会更大。向西很不理解,一所小学怎么会修出如此崎岖险峻的路来,因为都是一些小孩子在上下坡啊。郝家沟小学有十一孔窑洞,窑洞不像东山学校的大大方方,而是与艾华君所在的安家沟小学一样,又小又破又旧。这些窑洞有七孔作为教室,两孔是教师办公室,有一孔堆放着杂物,还剩一孔被村里的一对老年夫妇以照看学校的名义占着。校园没有东山学校的宽敞,显得相当促狭,唯一可以安慰向西的是校园里有两棵颇有风致的大槐树。校园也有防止学生滚到马路上的矮墙,可惜因为修得粗糙,时间又久了一些,墙都歪歪扭扭,向马路一方倾斜,似乎用力一推,整个墙都会倒掉的。墙上的石块也大都松动了,可以轻而易举地掀起来。

李向西是跟着郝家沟小学管财务的老师白青胜去学校的,一边看着破破烂烂、灰不拉几的学校,一边心不在焉地听着白青胜介绍学校的情况,心里涌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挫败感,心情极度地黯淡沮丧。青胜道:“我们这学校是神仙墕的一个大学校,是四个大学校之一,以前还办过初中,教育局谢局长也在这里教过书。学校是由白板坪和郝家沟两个村子联办的,学校年级齐全,从幼儿园到六年级,都开着呢,附近邻村都有人来这里上六年级。”向西问:“他们怎么到这里来上学?”青胜道:“到神仙墕上六年级,要上灶,花钱也多。在这里来上,虽然也远了一些,比如李家山的,要上山下洼,不过和神仙墕相比,这里可以回家吃饭,还是这里更方便,更省钱一些。”白青胜把教师办公室的门打开以后,向西看着那黑乎乎、脏兮兮的小窑洞,都不想进去,把行李放好后,便坐在槐树下面的石条上跟白青胜继续聊天。

这时大门口上来了一位背着铺盖的老头,那是另一位公办教师冯尚善。冯尚善是神仙墕乡冯家山人,长得方脸大眼,身材魁梧,因为年龄很大了,两鬓斑白,头发稀疏,穿得衣服又很一般,看上去与普通农民无异。冯老师见到向西,也是非常热情,问长问短,当他听向西说在东山学校时跟郝长书搭档,不禁爽朗地大笑:“郝长书,我知道,我们以前就在一块处过,人小鬼大,捣得很!”不一会儿,校园里来了很多学生,乱哄哄地吵成一团。接着民办老师也陆陆续续到了,便让学生们打扫教室和办公室的卫生,老师们坐在外面闲聊。向西打量那些民办老师,除过白青胜外,还有四位,一位是年龄约摸有六十多岁的老头,腿一瘸一拐的,拄着一根拐棍,大家叫他耿老师,向西后来知道他叫耿永尚。一位年龄跟向西相仿的青年男子是李大伟,一位中年妇女是贺艳娥,还有一位女老师是白秀丽,年龄应该在二十三四岁的光景。耿老师问道:“冯老师,你以前是在河底教书吗?”冯老师答道:“我在河底教了二十多年,在沟口小学教了九年,在艾家坡教了七年,我呆在一个地方,就不愿再走了,民办老师和村干部都不愿让我走。本来我在艾家坡呆得也好着呢,人也熟,离家里只有十华里,不过因为再过三四年就退休了,我担心退休了后吃粮要跑到枣林湾粮站去买,这样就很不方便。所以今年就到教育局给他们讲了一下,调回来的!”耿永尚道:“你还是人好,在每一个地方都能呆那么久,跟人家处得好!”冯老师笑道:“唉,而今我这种人已经吃不开了,一直都是个教书匠,一点变化都没有,教了差不多四十多年书了,以前也有一些机会,自己不愿跳上蹿下,这辈子就这样了,人也变不了,本性难移啊!”向西在旁听着,心里颇不是滋味,自己刚在东山呆了一年,就调走了,在别人看来,也是做人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