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章 给高拱的信(1 / 2)朕先革了这大明首页

宣治门前,百官皆跪,文臣武将的哭泣声连绵不绝。

朱翊钧放眼望去,一片素色。

他坐在龙椅上,同样装模做样的哭,就是演技比不得身前的老戏骨,尚需磨炼。

思及前世亲人,他终于流出泪水。

冯保见状,低声劝导万岁节哀。

走过相应的流程,多日不曾响起的钟鼓终于齐鸣。

朱翊钧脱下素白的斩衰丧服,头戴乌纱金龙翼善冠,身穿明黄团龙常服,盘领窄袖,活动起来,比之前的宽大丧服更为方便。

低头看看自己身上的明黄龙袍,朱翊钧终于意识到,自己真的成为了大明皇帝。一个旧的时代逐渐消逝,属于自己的全新时代,即将开始。

……

如此,代表着二十七天的国丧终于结束。

皇帝换上常服,百官也可以穿回官服了,只是在未来三年内,日常仍然要穿着淡色衣服,否则依然属于不敬之罪。

同样出于孝道,朱翊钧没有佩戴上金玉、犀角等物制作的珍贵配饰,以此表达对先帝的哀情没有结束。只是为了国家考虑,不得不换身衣服,开始工作。

在隆庆正式下葬之前,他还得每天一大早起床,去武英殿给先帝棺椁磕头。

百官大拜,徐徐离开。

结束除服仪式后,朱翊钧又回到后宫,陪着哭成一团的两宫思哀。

隆庆以及他们的尊号都已经确定好,这几日就要举行太后的晋升仪式,身份无比尊贵,再没有失宠,被皇帝打入冷宫的担忧。

但是一日夫妻百日恩,两个女人依旧不能忘怀。

朱翊钧安慰了一阵,才得以脱身。

终于一切都过去后,他选择回到文华殿。

这里明初时本属于皇太子读书、摄政之地,结果后来频繁出现太子早夭,甚至皇帝短寿,太子还没怎么读书就被迫即位的特殊情况。

久而久之,文华殿逐渐成为了皇帝的便殿。

无论是日讲、经筵,还是召见朝臣,都可以在这里。

如今殿内没有两宫和大臣,他可以短暂的放松片刻。

在这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朱翊钧恢复状态,叫人把昨日高拱呈上来的奏疏拿来,继续研读。

得知小皇帝在朝堂大获全胜,标点符号可以正式推行后,高拱终于通过通政司的官方渠道,将自己的请罪奏疏呈交上来。

朱翊钧只是粗略看了一眼,就觉得头皮发麻,看这奏疏的厚度,就知道至少有数万字。

打开一看,才松了口气。

原来高拱考虑到最近发生的事情,干脆主动添加了标点符号,省却了小皇帝句读断句的麻烦。

这份奏疏中,高拱一改往日脾气,先是低头认罪,表达了良好的态度,才说及正事。

或许是担心张居正上台后,会和自己的想法有冲突,所以他按照财税、军制、吏治、民生、边略、治河、海运……等多個方面,分门别类的表达了自己的施政理念,提前在朱翊钧的脑海中,留下一份深刻的印象。

涉及事项太多,需要充足的资料,深入的思考,朱翊钧一时之间没办法全部消化。他昨日才读了一小半,今日捡起来继续看。

才看到军事方面,朱翊钧看到了几个熟悉的名字,笑着吩咐:“把戚继光、俞大遒、李成梁……这些人的档案给朕拿来。”

等孙海带着人搬来几摞书册,见眼前三个桌案都摆满了书册,苦着脸道:“万岁爷,这案子上都没有空位了,总不能放地上吧。要不然,奴婢们在殿里摆两个书架?”

“嗯,这个主意好。”

朱翊钧头也不抬,他挥挥手,让人立刻去办。

高宅,如今门上的牌匾已经被摘下,等待着下一个主人。

高拱一家已经打包好了所有的行李,叫好了车马,准备赶赴辽东。

他虽贵为首辅,其实身家并不丰厚,也不知何时才能回京。

干脆将京内这处宅邸售卖,换来一笔银子,如今已经找到了买家。

只是临别之时,心中难免有几分惆怅。

因为此处距离宫城很近,隐约间,能够听到钟鼓齐鸣的声音。

“是除服仪式快要结束了吗?”

高拱望着宫城的方向,喃喃自语,许久不能忘怀。

他本该在那宫城内,引领百官,开创全新的治世,成为一代名相!

只可惜……

就在高拱心中难过,为隆庆默哀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喧闹。

“老爷,天使又来了。”

见仆人高忠急跑而来,他连忙走向大门,再一次看到太监孙隆,在他的身后,还有着两辆马车,和几名挎着腰刀的锦衣卫。

“这是万岁爷的意思。”

见礼过后,孙隆笑眯眯给高拱介绍道:“万岁知道你要走了,特意准备叫咱家准备的东西,还有这一旗的锦衣卫,保护你一路安危,就算到了辽东,也随你差遣。”

“这……圣上厚恩,臣无以为报……”

高拱心中大为感动,又要大拜行礼,孙隆却掏出一封蜜蜡封着的书信。

“高老先生,这可是万岁爷的亲笔信。就连咱家都没看过的,你先仔细检查一下,蜡封有没有问题。”

“孙公公亲自护送,高某有何信不得的。”

高拱说话十分客气,让孙隆心里大为受用。这种态度,可是冯保都没有享受过的。

皇帝亲笔信,不容失礼,这虽然不是圣旨,却比圣旨还要稀少。

他迫不及待的想要打开,但是想到身侧的孙隆,又忍耐下来。

在孙隆的注视下,他特意将书信供在堂前,拜了又拜,给足了面子,才打开信封。

“你今日奏章,朕已粗略看过,但是涉及事项太多,还得细细琢磨……”

皇帝的亲笔信,别人不敢偷看,只能偷偷瞧着高拱的神色,希望能看出点什么。

书信字数不算多,高拱看过一遍,舍不得放下,又看了一遍。

朱翊钧态度平和,没有叙述高拱之前的过错,而是着重提及他即将前往的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