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章 北伐落败,宋文帝再除重臣;破宋之后,太武帝连灭燕凉(2 / 2)魏晋南北朝风云首页

之后拓跋焘北伐柔然却无功而返,导致军队疲敝,人马死亡很多。于是,一直怀有二心的北凉就更加蠢蠢欲动。沮渠蒙逊死后,即位的沮渠牧犍(qián)经常在私下谋划脱离北魏的统治。拓跋焘得知后,立刻召集崔浩询问意见。崔浩说:“沮渠牧犍反心已露,不可不诛。我军遭受损失不大,三十多万匹战马也只死了不到八千。然而北凉却臆测我们的军力损耗无法恢复,正是给了我们出其不意进攻他们的机会。”崔浩刚说完,就有臣子提出异议:“我曾去过北凉,那里全是黄沙枯石,没有一点水草,百姓只能靠着山上积雪融化后流下来的水生存。如果他们听说我们派兵前往,定会挖开河口耗尽水源,到那时军队就危险了。”崔浩反驳道:“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北凉牲畜是全天下最丰富的,如果那里水草全无,这些牲畜又是如何生长?而且凉州那里如果真如此缺水,那么多国家又是如何建立?所以你的话多是虚辞”——可谓有理有据,仅凭逻辑分析就能找到对方漏洞,崔浩的智慧可见一斑。

于是拓跋焘不再犹豫,力排众议亲征北凉。沮渠牧犍听说拓跋焘亲自前来,惊恐万分,立刻募集军队防御,然而手下士兵刚看到魏军就一下子溃散了。最终,沮渠牧犍只得自己反绑双手,率领家小出城投降——北凉正式灭亡,剩余的沮渠氏残部率众逃往了新疆的高昌地区。此战过后,魏国不仅成功得到凉州二十多万户百姓,附近数十万胡人,所获府库珍宝更是不计其数。拓跋焘看着城外草木茂盛的样子,不禁感谢崔浩道:“多亏爱卿的坚持,说的话果然应验了。”

凉州自从割据以来就人才济济,沮渠牧犍又尤其喜爱文学,将众多文人雅士委以重任。其中有位颇有见识的英才曾说:“沮渠牧犍身居偏远小国却滥用帝王尊号,僭越礼制,侍奉大国又不诚心诚意,早晚都会灭亡。”等到拓跋焘攻占凉州后,在崔浩的选拔举荐之下,将那些有才能的人全都量才录用,并始终以礼相待。

之后拓跋焘再次出击柔然,一同前往的太子拓跋晃建议他趁敌人还未防备时迅速进攻。但拓跋焘看到敌营中有很大的烟尘,怀疑对方兵力很多,所以没有采纳。后来才得知那些烟尘是敌人看到魏军后害怕,惊慌逃亡所致,一切都如拓跋晃所料。于是再有军国大事,都会先与拓跋晃商议,还将朝中事务也都交给他处理。拓跋晃指导农耕时,特意下令没有牛的百姓去借牛耕作,然后用帮助除草作为补偿,还开始禁止民间饮酒游艺,大大增加了农产。

拓跋焘继续向西扩张,接连打败吐谷浑和鄯善并夺取了他们的领地,重新打通了前往西域的道路。

同一时期的刘宋则产生了一位著名的旅行家——谢灵运。他是谢玄的孙子,谢安打得侄孙,从小就喜爱游山玩水,早年因文学造诣深厚而受到刘义真的赏识。但由于性格偏激,蔑视礼法,不喜被世俗礼教所束缚,始终未得朝廷重用。谢灵运对此愤愤不平,行为也更加荒诞出格,经常借口生病不参与朝会,还未经请示就跑到城外游玩,甚至一连消失十几天,很快就被驱逐到了外省。对于这些处罚谢灵运甘之如饴,因为更便于他将心思寄托于喜爱的山水之上,可以自由地前往各处奇险峻秀之地探究。他常常带着数百名随从在山中砍树开路,使得当地百姓大为恐慌,还以为山贼来了。会稽郡(浙江)太守和他有矛盾,就上书污蔑他造反,于是宋文帝下令将他迁往其他郡县。然而对于自由极度向往的谢灵运却仍然我行我素,游乐自若,将管辖地区的政务全都置之不理,再次遭有关部门弹劾。刘义康得知后,便派人前去逮捕他。结果谢灵运反将前来的官员杀害,并组建了一支军队陪伴自己逃走,还写下了大逆不道的诗句:“韩国灭亡张良起”来表达对朝廷和命运的反抗。最终,朝廷派遣大军捕获了谢灵运,将他处死。

谢灵运自恃才气,目中无人,所以必然招来杀身之祸,不过他对于生活的热爱,自由的追求以及封建礼教的抗争都是可取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所以后世诗人李白也在自己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下了“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来向他致敬。

宋文帝仁厚宽和,恭谨刻苦,勤于政务,重视法令。在他治理的三十年中,刘宋境内平安无事,赋税合宜,百姓老有所依,人口不断增加。宋文帝还喜爱儒学文艺,专门设立文学馆来推广教化,使得乡野之间都有听到此起彼伏的读书声,乡民也开始重视礼义廉耻。他的时代也被称为元嘉盛世,后世论者都认为那是江东风俗最美好的时候。

然而文帝的身体却一直不好,患病多年,屡次病危,多亏弟弟刘义康在旁边悉心照料,有时一连几个晚上都不曾合眼,连汤药都要亲自尝过才给他服用。刘义康处事利落周祥,阅读公文能做到过目不忘,深得文帝信任,将大多朝政都交由他处理,官员也都由他选拔。久而久之,刘义康便权倾朝野,势力渗透到每个角落,众多名士都从四面八方前去逢迎他。刘义康也自认为与文帝兄弟情深,不愿用君臣之礼约束自己,所以一向率性而为,从不担心被猜忌,不光私养六千多名家奴,就连四方进贡的珍品也都是由他先挑选再呈送文帝。有一次,文帝吃柑橘时,感叹品质不好,刘义康立马命人从府中取来上好的柑橘奉上,结果发现比文帝吃的甚至要大一倍。

文帝一向多疑,看到刘义康权势如此强盛又不知收敛,自然越来越不放心,手下臣子也都劝他早日下手。与此同时,还有一批为争取富贵权势的官员投靠到刘义康那里,想要暗中扶持他登上王位来为自己谋利。这些人甚至再文帝病重时劝刘义康代写遗诏然后登基,刘义康没有答应。于是二人之间的猜疑越来越大,最终彻底反目而断绝了来往。之后文帝借故将太子刘劭召回京城,实则让他暗中带兵回来护卫,然后特意选在刘义康入宫值班那天突然发难,将他软禁了起来。

由此可见,刘义康有多么不了解历史。要知道,就在之前的十六国时期,前赵刘聪杀兄篡位的事迹还历历在目。而且别说最好的兄弟,就连父子之间为了王位都可以乱伦犯上,比如战国时楚国的太子商辰弑杀父亲楚庄王,赵国的公子何更是为了篡位将父亲赵武灵王活活饿死。所以身居高位的刘义康又怎能不未雨绸缪,如履薄冰呢?

然而刘义康素来仁德爱人,忠心敬业。他被囚禁后,朝野内外产生了诸多不满情绪,各地都出现了造反想要拥立他的人。有臣子上书为他喊冤,劝谏文帝对自己的兄弟应该多加宽容,结果反被赐死。文帝的七弟也因替刘义康感到不平而终日酗酒,最终离世。

不久,那些忠于刘义康的旧部联合曾受他恩惠之人共同发动叛乱,想趁文帝宴会时刺杀他,结果事情败露被全部斩首,而这些人中最有名的要属撰写我国史学经典《后汉书》的范晔。

临死前,范晔本想表达自己视死如归的情操,还特意写下了:“虽无嵇生琴,庶同夏侯色”的诗句来致敬死前面不改色的夏侯玄。结果因为文帝想要彻查此事,前后拖延了二十多天,让范晔以为自己又有了生机,不禁喜形于色。身边的同伙看不过去,出言嘲讽道:“当年先生英姿勃发,策马奔驰,本该是一代英杰,现在竟如此怕死!”

行刑时,范晔的母亲赶往刑场,痛哭流涕地责骂他,用手打他,但范晔却没有丝毫后悔的样子。直到看到自己的妹妹以及妻妾们前来送别才不觉哭泣,身边人说:“您现在这个样子可比不上当年的夏侯玄呀!”范晔这才停止流泪。

范晔死后,朝廷从他家中抄出了无数珍宝服玩,每一件都十分精美,妻妾们的金银珠玉更是多得用不完,然而他的母亲却一直住在简陋的房子中,侄儿们到了冬天甚至连棉被都没有——所以,人品与才华不一定相配,说得就是范晔!

此事过后,文帝对刘义康更加恼怒,将他贬为平民并从刘氏族谱中除名,迁往了更远的地方。历经横祸的刘义康也只能靠读书来消磨时光,当读到西汉文帝贬黜并害死了自己最爱的弟弟刘长时,不禁放下书本叹息道:“原来早就有这样的事情,我居然一点都不知道,也难怪功败垂成。”

——可见读历史的重要性!

当年,檀道济伙同徐羡之和谢晦弑杀前任皇帝刘义符,便已在宋文帝心中种下了猜忌的种子,只因国家尚需将才对付北魏才一直没有发难。结果就在第一次北伐后不久,宋文帝便生了重病,而且一直没有好转。他担心万一自己离世,檀道济就再无掣肘,于是下令将他从前线召回朝廷。檀道济的妻子劝他不要奉诏:“自古以来,功高盖世的臣子大多都被猜忌。现在没有战事却被朝廷召回,恐怕是祸不是福。”檀道济不听,之后果然被宋文帝下令逮捕,并以“私建军队,妄图谋反”的莫须有罪名处死,连带一同被杀的还有他的两位心腹参军,当时之人将他们比作关羽和张飞,可见其骁勇善战,因而此后宋军的战力更加大打折扣。

临死前,檀道济气愤地将头巾扔到地上,高喊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这就是“自毁长城”的由来。

北魏群臣听说檀道济身死的消息全都十分高兴,断定刘宋再无威胁。

结果不久,没有吸取教训的文帝继续“自毁长城”,将另一名将裴方明也给杀了。裴方明作战勇猛,接连帮助朝廷平定四川叛乱以及攻克甘肃仇池,立下诸多汗马功劳。然而却遭文帝猜忌,最终以“藏匿财物和战马”这种同样可笑的罪名下令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