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章 宋文帝刘义隆铲除权臣,太武帝拓跋焘横扫北方(2 / 2)魏晋南北朝风云首页

至于檀道济,先是背叛自己的主君,又背叛了自己的盟友,始终有如墙头草一般脚踩两条船。可他不知道的是,虽然他立下大功,但刘义隆却只想将他碎尸万段,只不过时机未到而已,而刘义隆也将带着这份杀心一直忍耐到爆发的那一天。

当初,宋武帝刘裕在显贵之后,命人将自己贫贱时所使用的耕田农具全部收藏起来,以求将来传给子孙观览。宋文帝刘义隆在平定徐羡之和谢晦后,特意前去观摩,看后不禁深感惭愧。

为了将好不容易收回的大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刘义隆开始重用宗室兄弟,让之前深得百官推崇的五弟刘义恭掌管荆州和湘州等八个地区的军权,并让四弟刘义康掌管朝廷内外所有事务。刘义康天性聪慧,能将职权内的事情处理得非常好,又深得人心。当年刘义隆出征谢晦时,也放心的将都城建康交由他镇守,就连刘义隆的心腹大臣也都曾请求将职位让予他。

西凉李暠的后人趁着沮渠蒙逊讨伐西秦之际前去偷袭,结果反被对方用计大败,最终使得西凉惨遭灭亡。而北燕之主冯跋去世后,也被亲生弟弟率领几十个家仆发动政变篡夺了王位,一百多个儿子全遭杀害。

拓跋嗣和他的父亲拓跋珪一样喜欢服用寒食散,常因药性发作而昏昏沉沉,身体也总是病恹恹的。崔浩建议他早点册立太子,以防出现当年拓跋珪死后的乱象,拓跋嗣同意了,将儿子拓跋焘选为继承人。之后拓跋嗣经常躲在暗处观察拓跋焘处理朝政,发现这个年仅十几岁的少年竟能将一切裁决得井井有条,于是不再担心,并对左右说道:“看来我这个儿子早晚要称霸天下。”——事实证明,他说对了!

423年12月,拓跋嗣去世,年仅三十二岁。十六岁的拓跋焘登上王位,是为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为人沉稳勇健,无论临敌对战还是两军交锋都喜欢亲自上阵,即使左右之人全都战死,他的神色也丝毫不会畏惧,因此将士们十分敬畏他,愿意效死命。他个性节俭,十分珍惜国家钱财,只会赏赐给战死沙场的将士而不允许其他皇亲国戚挥霍。同时他还知人善任,时常从普通士卒中挑选将领,只看重对方专长而不在乎出身。此外他也很敏锐英明,属下之人没有什么可以瞒过他的,每次督战指挥,凡是没有听从他指令的大多都会遭遇失败。但是拓跋焘个性残忍,杀人时从不犹豫,往往在杀人后才会后悔。

拓跋嗣刚死,柔然便率领六万大军进犯蒙古,攻克了北魏的前都城盛乐。然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拓跋焘可不怕他们,立刻亲率轻装骑兵连赶三天三夜的路前去讨伐,但由于寡不敌众,很快就被柔然的军队重重包围。看着铁桶一般的包围圈以及已经冲杀到面前的敌军,将士们全都十分恐慌,然而拓跋焘却仍然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地指挥,这才将士气稳定下来,最终成功打退柔然。之后拓跋焘只带十五天粮食进入沙漠,兵分五路大举进攻柔然,将他们驱赶到了更远的地方。

崔浩不仅善于研究天文历法,能够卜算吉凶,还精通儒学经典,对于各种典籍制度也都了然于胸,于是拓跋焘就将所有礼仪、军政、文书诏令全都交由他掌管。崔浩肌肤细腻洁白有如女子,常常自比张良,甚至认为自己对于古代事迹的考察研究还要超过他。他不喜欢老子和庄子的道家学说,将其称为“虚假不实,败坏世道”的学说,也看不上佛教,将其称为“外族胡人的神”,然而他自己却跑去向嵩山道士去学法术。左右之人厌恶他的狂妄,常常跑到拓跋焘面前说他的坏话。但拓跋焘深知崔浩的才能,每次对于朝政有所疑问都会召他前来解惑。

不久,夏国君主赫连勃勃去世。赫连勃勃一生狂妄自大,将都城的四个宫门分别命名为招“魏”门,朝“宋”门,服“凉”门,平“朔”门来嘲讽其他国家。他临死前本想改立太子,结果反而引起了子嗣们更大规模的自相残杀,使得夏国开始衰弱。

于是拓跋焘召集群臣商议应优先进攻柔然还是夏国,崔浩建议道:“柔然是游牧民族,一有战事就会像飞鸟一样瞬间聚集,等到战败又会如野兽一样迅速溃散,即使我们用大军追击,也很难赶得上,若轻装简从,力量上又无法将他们制服。而赫连氏的领地不过千里,对民众的统治又十分暴虐,早已失去人心,所以理应先进攻夏国。而且根据天象,今年金、木、水、火、土五星同时在东方出现,昭示着向西讨伐必定取胜,机不可失。”拓跋焘听取了他的意见。

当时正赶上天气严寒,黄河结冰,拓跋焘亲率两万大军成功渡河,进攻夏国都城统万(陕西)。夏国君主赫连昌正在宴请群臣,听闻魏军前来匆忙出战,恐慌之下战败退回城中。魏军趁势向西夺取了长安,使得附近秦、雍二州的军民也集体归降。拓跋焘诛杀了上万夏国军民,掠夺十多万牛马后大胜而归。

赫连昌心中不服,派遣两万精锐士兵想要夺回长安。拓跋焘听后大喜,趁前线两军对阵之际亲率轻骑前去偷袭统万,随行的大臣都劝他:“统万城坚不可摧,不是一日之间可以攻破的。如今您轻装前去攻打,没有带上足够的粮草与攻城器械,这是十分危险的。”拓跋焘说道:“用兵之术,攻城是最下等的策略,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可用。如果我们重装出击,一定会引起敌人的警惕从而坚守不出,到那时孤军深入的我们就进退两难了。所以不如先用轻骑直抵敌军门下,再用瘦弱的士兵装成不堪一击的样子出战,如此他们才会放松警惕出城迎战,这就是所谓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然而赫连昌也不那么容易对付,他没有上当派兵出战,而是想等到长安那边胜利后再与回师的军队两面夹击魏军,拓跋焘对此深为担忧。之后不知是拓跋焘有意为之,还是天意相助,有个北魏的逃兵投降了夏国,并告知他们说魏军的粮草已尽,士兵全都疲劳无力,主力部队也还没有到达。赫连昌听后便心动了,于是亲率三万骑兵出城迎战。双方对战时,拓跋焘故意装作不敌逃亡,引诱夏军追击自己,以此消耗让他们疲惫。

之后天气突变,大风骤起,黄沙满天。夏军兵分两路,从左右包抄,喊杀声震动天地。有臣子劝拓跋焘说:“现在风向是从敌人那边吹来,导致我们逆风,他们顺风,将士们也都饥渴难耐,陛下应该下令撤退暂避敌军锋芒。”崔浩听后怒斥他说:“这是什么话!我们千里而来,已经定下制胜计划,哪能因为风向就改变?而且夏军虽然看似凶猛,却没有后继支援,我们大可隐藏部分兵力袭击他们后方,出其不意,定能击溃敌军。”

“说得好极了!”拓跋焘赞许道,于是兵分两队,形成掎角之势来牵制敌军。之后的战斗中拓跋焘中箭受伤,所骑战马也摔倒在地,差点被夏军擒获,多亏手下将领用身体为他抵挡才捡回一条命。结果拓跋焘刚站起来就又立刻拿起武器冲向敌人,可见其勇猛。

最终夏军溃败,被魏军追着赶回统万城中,赫连昌来不及入城,只好带领残兵逃往甘肃上邽。之后拓跋焘试图变装混入城中,被夏军发现后差点擒获,多亏手下用女人衣裙做成绳索,绑在长矛上将他送下城墙才幸免于难——拓跋焘不怕死的冒死精神可见一斑。

427年6月初三,拓跋焘攻入统万城,将夏国的王公贵族等数万人全部俘获,还抓获了三十多万匹马,数千万头牛羊,收获珍宝无数。之后拓跋焘派兵进攻上邽对赫连昌斩草除根,成功将其擒获。于是那些为夏国据守长安、临晋(陕西)等地的将士纷纷逃亡,大片关中土地全部归北魏所有。

赫连昌被押往魏国后,拓跋焘常常将他带在身边,甚至与其单独外出打猎,属下都劝他这样很危险,然而拓跋焘却说:“天命自有定数,有什么可怕的?”对待赫连昌还是一如既往的亲近。

灭掉夏国后,拓跋焘打算北征柔然。朝中大臣一致反对,认为柔然处于边远荒地,即使攻占也无利可求,唯有崔浩支持:“柔然自以为距离我国遥远,认为我们无力征讨,所以军政散漫已久,一到夏天就会将民众分散各自前去放牧,等待秋天兵强马壮之时再聚集。现在正是初夏,如果我们出其不意前去偷袭,柔然人定会惊慌逃散,正在放养的牲畜也将难以驱赶,必将元气大伤。至于南方的宋国则完全不用担心他们趁虚而入,因为南北方的风俗地貌大不相同,南方军队多由步兵组成,北方则是骑兵。在我们攻破柔然,一去一回之间,他们还来不及做出反应。就算他们能够趁机攻占黄河以南的地区,等到我们骑兵回师与之在平原交战,他们也难以抵御。当年宋武帝刘裕如此雄才大略,最终还是丢掉了关中,更何况现在刘义隆和文武百官不具备他那样的才能,而我们的皇帝却是英明神武,国富兵强,攻破统万城后更是让敌人胆寒,所以他们必定不敢前来。”拓跋焘听后十分高兴。

之后有臣子私下询问崔浩说:“你认为我们真的可以一举击溃柔然吗?”崔浩答道:“可以!但到时恐怕会因为将领们目光短浅,顾虑太多,导致不愿乘胜追击,从而无法收获大胜。”

——结果,这次又让崔浩说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