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概念,最少就要一首律去解释,读者才知道说了什么,他八句诗,八个概念八个典故,读者怎么读?
说白了,他这就是在抄佛经。根本没有意义。
中正自己写诗,就要写得清楚明了,让读者能够理解,故作高深,非正道。
遇到真正的行家,一眼就看穿了。
回归正题。第七句的薄和暮两个字联系在一起,除了让人联想到作者年老身衰,人生快到尽头,以及太阳西下这个场景也快要结束,临近夜晚。实在无法解释。
要说无视傍晚的这种景色,那就没必要写,既然写了这么多,那就是有意义的。
接着,又蹦出来一个空谭曲,唯一能够解释的,空字作动词讲,这里解释为忽略谭中传来的声音。
太过晦涩,不可取。
最后一句是可以的,参禅悟道,驱除杂念。
但是整首诗还是不够融洽,尤其是第七句,完全多余。
第五句已经有了泉声,整首诗的布局已经足够,不需要太多的景色了。
山高而行数里、古木参天埋没路径、山太大而导致不知钟声何处传来、泉、危石、日光、茂密的松林……
参禅悟道,就要空灵,就要忘人忘我忘世界,达到无人无我的境界,作者显然杂念太多,不能自制。
改后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木没少人径,
山传无处钟。
心平泉任落,
恬淡漫青松。
去妄识真我,
乾坤亦可容。
步韵后注释及评析:
1,没有来过香积寺,所以不知道这个地方。
2,行走了好几里,才走上了隐在流云中的山峰。
3,参天古树埋没了少有人经过的路。
4,山上从不知道的地方传来钟声。
5,我心平气和地看着泉水流下来。
6,此刻我已经淡泊名利,犹如青松一般高洁,我悠闲随意地观赏青松。
7,我已经归隐山林,与过去划分界限。在这幽静的地方,我驱除心里的杂念、不该有的想法,回归自然。
8,当我放下负担后,心胸顿时开阔,连乾坤都可以容纳了。
评析:
步韵后,将凌乱的景色减少,层层递进,毫无赘述之感。
一二句点题进入大山香积寺。三四句写山寺的浩大:一方面,古木参天,少有人走动,传来钟声,竟然听不出钟声响起的地方是哪里。
五六句,开始转折,进入幽静的环境后,心境开始变得平和。进入禅的意境。
七八句,心境再次变化。作者经历了人生中的起起落落,经历大变,看开了一切,驱除了心里的杂念执念。
既然放下了,那么心胸自然开阔,什么事都不在乎了。
参禅悟道,可以说就是修心养性,让心境涅槃,一次次升华,去伪存真,看破虚实真幻,看破红尘,寻求真我。
要进入禅的意境,就是要防空心灵,要做到入定,入静,静而后能思考,能忘怀,最后,能够得到。
得到什么?得到大安宁的意境,忘怀愁苦,忘怀执念,回归自然。
中正壹讲道,就会把道用现实辩证给读者看,让读者直观地去感受什么是道,而不是搞一些玄乎其玄的东西去忽悠人。
做学问,首先要心诚意正。
喜欢听中正壹讲道的朋友,可以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