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章挑钨砂小道(1 / 2)发出突破令首页

下午3时,拍摄旅游宣传片的工作人员和七女一男一行12人,沿着红军挑钨砂小道,来到盘古山三号矿洞,进行拍摄讲解教学采矿作业的知识场景。

三号矿口的工作人员早就等在值班室大门口,引大家到上工值班室里间工房,讲了进矿洞要求和注意事项,给每人发了一套工作服。

大家换上工作服,头戴安全帽,手中拿着手电筒,走进了一路间隔着微弱电灯的矿洞。洞中的空气弥漫着潮湿的味道,石壁上的水珠滴落在地上。

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了盘古山三号矿洞的历史和采矿作业的基本知识。他们指出,采矿是一项危险的工作,需要严格遵守安全规定。

男矿工带领大家来到了一个采矿工作面,向他们展示了如何使用钻机和爆破器材进行采矿作业。他熟练地操作着钻机,将钻头钻入石壁中,然后假装填入炸药动作,进行爆破模拟。

工作人员接着讲解了如何进行矿石的运输和加工。他们展示了矿车如何在轨道上行驶,将矿石运出矿洞,以及在选矿厂中如何将矿石分类加工成有用的金属。

在拍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强调了环保的重要性。他们指出,采矿作业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七女一男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出问题,工作人员耐心地解答着他们的疑问。他们深刻感受到了采矿工作的艰辛和危险性,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矿产资源。

拍摄结束后,大家走出矿洞,沐浴在阳光下。他们对这次体验的拍摄之旅感到非常新奇,相信这段经历会让更多的人了解采矿作业的知识,增强对矿产资源的保护意识。盘古山三号矿洞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也将继续为人类的发展贡献着宝贵的财富。

返回时,七女一男挑上了事先准备的竹箩框,每人一担,挑着装了5斤钨砂的矿石,体验红军挑钨砂场景。

这那条著名的红军挑钨砂小道上,一行人沿着弯延曲折的下山道,正缓慢,一步一个脚印,沿着宽1.5米用山石块砌成的古驿道行进着。他们中有七名女子和一名男子,每个人都像挑着装满乌纱的箩筐。

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映出他们坚定而专注的面容。他们的步伐虽然沉重,但却充满了决心和力量。男子走在队伍的前列,他的身体健壮而坚毅,箩筐在他的肩上稳稳地上下晃动着。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使命感,仿佛知道自己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七名女子紧随其后,她们的美丽与坚韧并存。她们身着朴素的服装,发丝在微风中轻轻飘动。每个人的箩筐都像装满了钨砂,这些钨砂或许代表着希望、努力和奉献。

他们的身影在小道上渐行渐远,留下了一串坚实的足迹。这情景仿佛是一幅静默的画卷,诉说着红军的坚韧与奋斗精神。他们的旅程或许充满艰辛,但他们的决心和信念将永远铭刻在这条小道上。

拍摄组走在前头进行跟进拍摄,这时,炳宣则和大家讲起了《苏区第一个公营钨矿成立》的历史。

上世纪30年代初,赣南钨矿产业初具规模。毛泽东得知这个情况后,1932年初派他的弟弟***到赣南调查。***先来到于都县铁山垅矿区等,走访钨矿工人,成立了公营铁山垅钨矿,这是苏区第一个公营钨矿。

接着,***又来到盘古山镇(会昌、安远、于都三县交界的山区),开办了“中华钨砂公司”。公司成立后,苏区政府统一组织生产和收购钨砂,并运送钨砂到广东交易。

钨砂的丰厚利润引起了广东军阀陈济棠的觊觎。1932年6月,粤军调集6个团的兵力向大庾集中,企图占据赣南,后被红军击退,退守南雄。这一战使陈济棠知道了红军的厉害。中共出于统战考虑,主动从韶关、大余和南雄撤兵,并遣返了上万粤军俘虏。经此恩威并施,陈济棠改为与红军合作。

在蒋介石对苏区进行全面经济封锁时期,中共和陈济棠的部队达成钨砂交易秘密协定,将国民党对苏区的经济封锁撕开了一个口子。“当时苏区唯有钨砂能通过陈济棠的部队向广东出口,并且能卖个好价钱。”当时100斤钨砂能卖52块银元,从1932年到红军长征前,钨砂贸易总计创造了620万元的财富,换得了大量的枪枝、布匹、西药和盐等,对维持苏区政府的运作和养活十万红军、抗拒国民党对苏区的“围剿”和经济封锁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