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分家(一)(1 / 2)雪海松原首页

清末民初一个初秋的早晨,冷清的田地里结了一层白霜,在东北一个偏僻的农村小院,一个两亩多地大院子里盖了六间泥瓦房。都说东北地方大,可不是么?东北这噶哒,地广人稀,家家都是大院子,就像一个空空的火柴盒里放着一个小小的火柴头。很不相称,从外面一眼就能看出是新盖起来的,左三间正屋东西各一间,东屋住着刘德老两口,西屋住着儿子刘顺两口,刘顺是个典型的山东大汉,魁梧的身材,一头浓密的黑发下一个长圆形脸上的沟壑,写满了饱经风霜、果敢和刚毅,一副坚毅亲和的眼神透露出大多数国人善良、包容的性格。身上再穿上粗布长袍,给人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媳妇是个干净利落的农家女性,两只小脚真称的上是三寸金莲,脚上总是穿着一双红彤彤好像红辣椒似的小红绣花鞋,刘顺的媳妇年轻漂亮,眉清目秀,别看四岁就开始缠足,两只小脚被紧紧的缠着一点都不长,正好只有三寸,走起路来很慢,扶着墙。刘德的媳妇叫平儿,因脚小被当地人们认做是最好看的,才嫁给刘德时,身上穿着自己织的粗布大襟衣,总有股小家碧玉的气质。西屋住着刘顺小两口。西屋旁边还有一间正房盖起来了,只是把主梁柱搭上还没有搭椽子,上房泥。门也没有,里面随便堆放着麦草、土坯,几根椽子,看着很不起眼。院里墙角戳着挖地的镢头和铁锹,一个犁地的犁在旁边,墙边还放着两只柳条筐、一个背筐,背筐里是刘顺捡回的一筐人粪。

刘顺是这家的大哥,母亲早丧,父亲又续弦娶了邻村的楚家二女平儿做填房。刘顺有了继母,日子过得咋样,冷暖自知。

十年间,后娘生了三个弟弟两个妹妹,一家人的日子全靠刘顺和他的老爹俩人操持,刘顺和媳妇成了家里的主劳力。后娘先后在十年期间生了五个弟妹,直到三个弟弟都各自娶妻生子,两个妹妹也嫁了人,刘顺依然是家里的壮劳力之一,刘顺不但要养自家老婆,还要养父母兄弟几家人,刘顺的爹年纪大了,力气活干不动,只能干点打杂的活,家里的地全凭着刘顺这个庄稼汉在操持。看自己的大儿子这个老实的庄稼汉负担一大家子太累,大媳妇生了几个孩子都没保住,也与生活条件太差,营养不足有关,孩子得了病没钱治,挺几天,实在挺不过去,就没保住。

大年三十儿做年货,家里人口多,吃饭吃菜都是按照人头分,无论大小只要是人都按一份儿算,炸了一大盆油饼,每家把自家的盆子拿来装满油饼领回去了,只有刘顺分了两个小油饼,刘顺拿回来把自己那份吃了,剩下一个递给珍儿说:“这是刚分的油饼,一人一个,这个是你的,我给你拿回来了。”珍儿说:“你的呢?”刘顺说:“吃了。”珍儿看着那个小油饼就来气道:“你吃了吧,把那么个玩意儿谁没见过。”刘顺说:“那是给你的,我哪能吃,你吃吧。”珍儿拿起油饼说:“你吃不吃?不吃我扔了。”刘顺还没说下句,珍儿出门到院子里,一扬手把那个小油饼扔到了房顶上,刘顺一看没再说话,知道后娘分的确实不公平,刚生下来的小孩,不到一两岁的孩子都是一个,自己两口子白天干活最多,累一天,回来分拳头大的一个小油饼,还不够塞牙缝,难怪媳妇生气。刘顺一想分的虽然少可总比饿着强,于是翻上墙头,到房顶把那个油饼捡起来擦擦上面的土,又揣到怀里下了房,这一切都让刘顺的老爹刘德看在眼里,他“哎!”的叹了口气进屋去了。

这天,老爷子刘德把几个儿子叫到跟前。二顺和三顺听说爹妈让大伙到爹妈屋里有事儿说,便放下自己手里的活,来到爹妈屋里,三顺抱着自己的孩子坐在炕沿上道:“爹!有事儿啊?”老爹用布满老茧粗糙的手把叼在嘴里的烟袋锅按了按在炕沿儿上敲了敲,那满是沟壑纵横而黑红的脸上,显出疲惫的表情道:“你们都各自成了家,我年岁大干不动了,现在这个家全靠你大哥撑着,你大哥这么些年为这个家也吃了不少苦,我寻思着你们现在都有了个自的家,也该把家分分,个人单过得好。现在家里就是这四十亩地,把这地分给你们,各自单过去吧。”刘顺的继母拿着鞋底坐在炕里,兹啦兹啦的拽着麻绳,时不时把锥子尖儿在脑瓜皮上蹭两下。刘顺、三顺都坐在炕沿上,二顺抱着膀子蹲在屋角,四顺坐在炕里他娘旁边,半仰着靠在被垛边,嘴里叼着一根狗尾巴草,时不时拿在手里转着。

几个人见老爹把大伙叫来说要分家,都不吱声,其实这哥几个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刘顺想分开单过,自己的负担就轻一点,二顺也想分家,他早看好了东边靠近河边的那块地,土地肥沃,离水源又近。三顺对分家不是很感兴趣,觉得分是不分都行。四顺最不想分家,他每天游手好闲惯了,家里大事儿小事儿都有爹和大哥。才娶了媳妇儿,热乎劲儿还没过完,如果分家自己就得下地干活,他是不愿意分家的,现在的日子过得多舒坦,分家了什么都要自己亲力亲为。于是,从嘴里拿出那根草,捻着问道:“爹,咱能不分家嘛?”老爷子看了一眼坐在炕里的四顺道:“哎!你们都各自成家啦,该分出去单过啦,这家迟早是要分的,我看不如现在就分的好。凡是娶妻的都分出去单过吧。我和你妈都老了,也操不了那么多心了,你大哥都三十好几了还没个孩子,分开过对大伙都有好处。四十亩地一家十亩。今年收回来的粮食按人头分,我们就跟着四顺,你们以后每年给我和你妈二百斤麦子,一百斤高粱米,五十斤黄豆。一百斤苞米。你们谁有本事自己出去再开荒都是你们自己的事儿,房子如果愿意搬出去的,自己想法盖房,不愿搬的,就这么住着。”

哥几个一听家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分完了,二顺第一个跑到院子里,抓着犁和铁锹就往自己屋里拉。三顺一看急了喊道:“爹!二哥把犁和铁锹都拿他屋去了!”四顺这时也跳下炕来道:“他敢,那是咱爹的,谁也别想拿走。”这当口,二媳妇也没闲着,跑到厨房把几个泥瓦做的洗菜盆、锅、碗、筷子、勺子、铲子都收拾了收拾端到自己屋里去了。三媳妇和四媳妇在院子里又哭又喊的开骂道:“都来看看吧,还有没天理啦?谁想抢谁就抢,东西都被老二一家抢光啦,没活路啦,这日子没法过啦。”老爷子一看这家一下子乱成了一锅粥,拿着烟袋锅子趿拉着鞋跑出屋子冲着院子喊道:“都给我消停点,一家几口人拿几个碗几双筷子,盆都给我拿回来,放在这里公用,锅也公用,以后谁出去单过自己预备家什。”二媳妇一听老公公发火了,正瞪着眼珠子盯着自己,忙把端回屋的锅碗瓢盆又送回了厨房,老爷子又说:“那犁只有一套,也是公用,谁家先用谁家后用排上号,一号、六号老大家用,二号七号老二家用,三号八号老三家用,四号九号老四家用。”二顺说:“那五号十号谁用?”老爷子说:“一家用半天,五号老大用上午,老二用下午。十号老三用上午,老四用下午。”二顺把犁和铁锹又放回原处,拽着媳妇回屋去了。三顺见老爹把事儿摆平了,也和媳妇回屋去了,刘顺劝着老爷子道:“爹,进屋吧,外头凉了,当心着凉。”说着把老爹的夹袄披在老爹身上,推着老爹进屋去了,刘顺一看几兄弟都各自回屋,没自己啥事儿了,便往自己屋里走去,刘顺媳妇跟在刘顺身后也进了屋。

刘顺到窗台上摸着洋火把煤油灯点着道:“睡吧。”刘顺媳妇没说话,上炕拿扫帚把炕上扫了扫,把褥子拉过来铺好,又铺被子,刘顺在后面一把抱住媳妇道:“珍儿,终于盼到这一天了,你高兴不?”珍儿扭过脸来朝着刘顺温柔的一笑道:“当然。”珍儿两眼闪着亮光,那心里像是吃了蜜一样,她幸福的低头摸着自己的肚子,刘顺上到炕上抱着珍儿的双肩道:“珍儿,这些年叫你受苦了,现在好了,咱们的好日子开始了,等你有了孩子,我一定要好好让你养胎。”刘顺下地开门出去,珍儿以为他上厕所去了,一会儿刘顺端着一盆热水进来道:“来,洗脚。”珍儿一看丈夫给自己端来了洗脚水,便感激的道:“你先洗吧,我等会儿再洗。”刘顺把热水盆放在地上,把珍儿拉到炕边就给珍儿脱袜子,珍儿一看连忙抓住刘顺的手道:“我来,我自己来。”刘顺拽着珍儿的脚不由分说的把珍儿的袜子脱下来,把脚放进热水盆里,给珍儿洗了起来,珍儿坐在炕边让刘顺用热水潦在脚上,任意的抚摸着,珍儿看刘顺那么认真的低头洗着,用手抚摸着刘顺的头,摸着那硬的像针一样的头发茬子,珍儿低头用嘴亲吻着刘顺的头发茬子,两人洗完了脚,刘顺吹灭了煤油灯,两人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第二天早晨天还没亮,刘顺听见院子里有悉悉索索和嘀嘀咕咕的声音,没在意翻了个身继续睡去。珍儿睡醒起来出去喂猪时,见院子里的哪里变了样,也没在意,还像从前没分家那样,端着猪食去猪圈,喂完了猪顺手抱了一捆柴禾到厨房生火烧水,准备做早饭。拉着风箱呼哒呼哒的烧着火,火蛇在风的吹动下,钻出灶膛,光亮映照在珍儿的脸上,红里透着光,更显珍儿的美艳,烧开了水珍儿拿水舀子灌满了竹制的暖水瓶,又舀了半盆水到屋里,让刘顺洗脸,又往锅里添上水煮高粱米饭。把米下锅后,灶膛里加了几根柴禾,拉着风箱,把高粱米煮到半熟,珍儿撤出几根柴禾,让余火慢煮,一是为了省柴禾,二是不让饭在锅里被烧糊。把饭焖上,珍儿就去打扫院子,扫完了院子怎么也找不到铁锹,珍儿很纳闷,几把铁锹都不见了,放哪去了呢?正到处寻找时,二顺和二弟妹还有二顺的俩儿子扛着铁锹从外面走进来,珍儿问道:“你们拿着铁锹干啥去了?”二顺说:“我们去把我们家的地浇头道水,准备种上冬小麦。”珍儿一听立即回到自己屋里,和刘顺说了二顺浇水整地的事儿,刘顺一听就知道二顺肯定是看上他和爹之前开垦的那块富地了,便说:“他占就让他占去吧,咱总不能去跟他挣吧。”珍儿一看刘顺没有多大反应,只好回到厨房继续做饭去了。这时,三顺、四顺两家人也都起床洗完准备进屋吃饭了,看二哥和二嫂穿着干活的衣裳在院子里抽打着身上的土,脱下双脚是泥的鞋,便一下都明白了,四顺道:“二哥,你把河边那块地占了?”二顺看了四顺一眼道:“咋啦,你也想占?”四顺气急败坏的道:“那块地是咱的,你怎恬不知耻的就去占上啦?”二顺道:“谁说就是你的啦,昨个咱爹也没说那块地给你,咱这屋孩子多得占块好地,俺们占就是俺们的。”三顺在旁边劝道:“行啦!谁叫你不早点起来去,现在已经被人家占了,你还能咋样?”四顺生气的把手里的帽子往地下一扔道:“我要东凹滩那块,一会儿吃完饭咱们去收拾。”刘顺便问三顺道:“你要哪块?”三顺说:“我哪块都行,大哥你挑吧。”刘顺道:“你挑吧,我哪块都行。”三顺说:“咱俩的地是挨着的,我就占东边的吧。”刘顺道:“那我就占西边的。”珍儿把饭盛上桌子,一家人吃着高粱米饭,就着大葱沾大酱,很快吃完了饭,刘顺对珍儿说:“咱俩去山上砍点木头,回来做几个凳子、桌子拿到集上去买。”珍儿应着,拿着水皮囊装上开水,跟着刘顺上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