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希提岛,刚出生的婴儿过生日,前来道贺的人要送大溪地黑珍珠作为礼物,虽然这里盛产珍珠,但成色好的黑珍珠却甚少。当然,黑珍珠还有着强烈的寓意,它代表着“完美无暇”“甜蜜快乐”“智慧好运”,也象征着智慧的狡黠,潜藏无限力量,高贵但不张扬,温婉但又暗含魅惑,寓意着拥有它的人将会拥有无穷的神秘魅力,发挥出难以抗拒的诱惑力。串起来的珍珠晶莹美丽,是美的代言。中国古代也有这样的传说,相传黑珍珠在龙齿之间,是十分宝贵的和难以拿到的宝藏,谁要拿到就先征服巨龙,而巨龙是有着庞大的身躯和巨大的力量,所以能够征服巨龙的人一定是勇敢的智慧的人,所以唯有智慧的和勇敢的人才能够拥有黑珍珠。
苏秀秀让拓跋仁拿着自己的两个银手镯到银匠铺给拓跋季平打一个长命锁,民间认为婴儿的抵抗外力弱,带上长命锁就能够避凶趋吉、辟邪安神、长命百岁,无灾无祸,平安长大。拓跋仁特意叮嘱银匠给长命锁上打上了“福”“禄”,寓意深刻。大人结婚时一般是戴金,而小孩出生是戴银,“大金小银”也有讲究的。
拓跋季平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加之得子较晚,深受父母亲的宠爱,姐姐和哥哥们自然对这个小宝贝也让三分,否则就要面临父母亲的惩罚,他变成了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土霸王。
邻居陈六子结婚不到十年,一连生了七个女孩,这可是急坏了陈六子的婆娘,他婆娘姓屈,叫屈丑子,她得知苏秀秀生了儿子,心里着实不安,从开始的羡慕变成了嫉妒,最后演变成了仇恨,每次分娩前,她觉得自己能生个儿子,偏偏一生就生了七个女儿。她逢人就说诉说自己的“苦难”,虽然她名叫屈丑子,但长相和身材却是数一数二的女人。屈丑子第一胎怀的就是儿子,八个月的时候由于提了一桶水去饮羊,竟然因为出力过大,最后流产了。屈丑子前期给还没出生的儿子做了新衣服、鞋子,但孩子流产了,按照当地的说法,提前给孩子做的衣服鞋子都不能留着,要扔掉,她男人就扔在了烂沟壕里。恰好那时候苏秀秀肚子里怀的拓跋季平,生下来是个大胖小子,屈丑子便逢人就说是苏秀秀偷走了她给她儿子准备的衣物才生的儿子,当然,也就把她儿子顺带偷走了。
传言纷飞,传到了苏秀秀耳朵里,她非常气愤,但又无可奈何,她很清楚,这是屈丑子嫉妒心泛滥了,要是和她计较,肯定是恶仗一场,她含着泪咽下这口气。
在农村,这种捕风捉影的事情总是说起来头头是道,但要去追究似乎无影无踪。
苏秀秀家和屈丑子家的地也连在一起,中间隆起来的田埂作界,牛羊、鸡一旦脱圈,就疯一般的跑了,这些动物哪里知道地属于谁家的,只要能撒欢就行。
鸡窝里有一只老母鸡,好多天了,它不动声色,孵在窝里,只见它张大嘴巴、伸长舌头出着气,肚下的七八个鸡蛋圆碌碌的。太阳炙烤,天气炎热,一度烧到了三十八九度了,它依然伸长脖子、张大嘴巴、瞪圆眼睛孵在鸡窝里,翅膀、尾巴、脖子上的毛都热得脱掉了,它十分有耐心,要是平时它早就扇起翅膀飞走了,可它现在孵在窝里依然挺起胸膛、扬起头颅,要是有人企图夺走它肚下的蛋,它肯定会竖起羽毛,怒发冲冠,战斗到底,这种气势让人不寒而栗。
苏秀秀端了黄米、清水放在它面前,它低下头,伸长脖子,让水灌进自己的嘴里,再抬起头,天气炎热,她一动不动,热得它张着嘴喘气,又啄了几口米粒,谨慎地注视着周围的情况。
二十多天过去了,有一天,苏秀秀去喂它,老母鸡的腹部里冒出一个毛茸茸的小脑袋,苏秀秀喜出望外,送新鲜的食物的频率明显增加了,还给老母鸡吃西瓜。母鸡咯咯咯地叫着,又过了几天,又有几枚鸡蛋壳也破壳了,毛绒绒的小家伙开始不安分了,伸长脖子,露出脑袋,缩在老母鸡的肚子下。最终有两个水蛋,没有孵出小鸡。眼看小家伙们都从鸡蛋里钻了出来,老母鸡领着他们开始到外面去觅食了。
出了窝的老母鸡心情很好,领着鸡仔找虫子、找野菜,小鸡们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老母鸡咕咕咕的不停唠叨着,而小鸡哪里知道什么是危险,像毛绒球一样乱跑着,到处都是。
一日,它们觅食到了屈丑子家的瓜地里,西瓜圆溜溜的,老母鸡尝试着啄了几下,竟然啄了个洞,清凉甜爽的西瓜果然吃起来很美味,老母鸡突然来了兴致,好几个西瓜都被它啄了洞。
屈丑子发现苏秀秀家的老母鸡啄了西瓜,气不打一处来,便拎着鸡来到了苏秀秀家门口,要苏秀秀赔她家的西瓜。
苏秀秀见屈丑子十分无礼,便说,我们家的鸡啄了你家西瓜,为了防止她再继续啄西瓜,那就给我家的鸡戴个笼嘴,它就不会啄瓜了,谁能管住鸡呀?!
屈丑子听完,见苏秀秀没有一点道歉的意思,就骂得越来越兴奋了,翻先人骂祖宗,屈丑子骂得实在太累了,就把那只母鸡拎回去了,大卸八件、饱餐一顿。
无娘养的小鸡只能被苏秀秀装进了笼子里养了起来,竟然最后都活了下来。
之后的若干年,屈丑子才知道她当年给未出生的儿子准备的衣物被自己的男人扔到了渠边的坑里,推地的时候推了出来,苏秀秀多年的冤屈才得以昭雪,可这么多年过去了,谁又去计较这些呢,拓跋季平也已长成了大小伙。
屈丑子就是因为生不下儿子才嫉妒苏秀秀,无奈,屈丑子生了七个女儿便结扎了,也领养了一个男婴。
拓跋季平从小就调皮,时不时就会弄出一点乱子来。
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拓跋季平约着几个同学钻山洞,两天没有回家,可把老师和家长吓坏了。
周四,刚下过一场大雨,洪水冲塌了学校院墙,道路上、田地里到处都是被水冲刷的坑。人们都议论纷纷,说是山洞里冲出了死羊,还有被洪水冲出死人的事。
周五中午,吃了几口馒头,躲过老师的法眼,拓跋季平约着几个同学去爬山洞了。
平常,午休开始时,老师都会到教室里转一圈,监督学生早点午休,偏偏这天中午老师没有来,学生都在桌子上、板凳上睡着了。
刚下过雨的太阳十分灼热,烘烤得大地热烘烘的,地面上的雾气不时往上冒。
两点二十分,预备铃声响起,学生们都醒来了,整理好桌子和板凳,都涌向了操场做体操。老师发现班里少了拓跋季平和其他两名学生,没有在意,以为上厕所去了。
等做完操,拓跋季平和其他两名学生还没有影子,老师就问了所有的学生,大家都直摇头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
上完第一节课,老师走到教室里,还是没有他们的身影。
“铃铃铃”,上完第二节课,教室里还是没发现拓跋季平。等到上完第三节课,依旧没有回来,周五不上第四节课,最后一节课就要放学,可这三名学生不见踪影。
班主任老师急忙向校长报告,校长及时组织老师开会,大家一筹莫展,不知道如何是好。
最后校长决定利用最后一节课时间寻找拓跋季平和其他两名学生。
各班主任老师带着学生漫山遍野开始寻找,嘴里都喊着拓跋季平和其他两名学生的名字。
一个放羊的老汉说他隐隐约约看见有人从山洞里进去了,他以为是砍柴的,就没在意,可转眼一想不对呀,刚下过雨就去砍柴,他正想着呢,羊跑了,于是他就没有来得及再想就去赶羊了。
已经过了放学的时间,校长要求放了其他学生回家,老师们留下来继续寻找丢失的学生。
下过雨的山路泥泞,山洞阴暗潮湿,沿着放羊老汉指的方向,老师们匆忙地赶了过去,可他们没有发现任何足迹,究竟拓跋季平他们去了哪里,会不会被水冲走了?
天色渐晚,老师们都找累了,喊得也口干舌燥,可还是没有找见拓跋季平和其他两名学生,怎么给家长交代呢?
校长说,无论如何都要找到学生,但还得把情况告知家长,于是,安排三名老师去学生家通报情况,其他老师们吃了几口馒头,制作了火把,继续寻找。
还好,夜晚的月色较为明亮,但照在山里还是显得有些微弱。老师们高一脚低一脚在山上边走边喊,可惜,走了很远还是没有发现他们的影子,大家都垂头丧气地回来了。
派去告知家长的老师已经半夜了,当他们把学生丢失的事情告诉了学生家长,家长的情绪十分激动,最甚要数拓跋仁,他破口大骂,扬言要去教育局告状,说老师不负责任,把孩子教丢了。苏秀秀也跟着大哭大闹,一时间现场十分难堪。
但总归是要找孩子的,和其他家长、老师们一道,大家都一夜未眠,漫山遍野寻找孩子。
第二天早晨,大家一筹莫展,老师们、家长们都在学校,商量着怎么去找孩子,苏秀秀哭得最凄惨。
校长说,学生走丢了,找不见学校是有责任,还希望家长能够理解,当下不是吵闹的时候,而是寻找孩子的最佳时机,如果错过了寻找孩子的最佳时间,出了事谁都不好承担责任,你们这样哭哭闹闹的,我们怎么开展工作,孩子丢失了,我们也十分着急,几位老师都没有吃饭休息,连夜在寻找,一直到现在,还请你们理解。
取得家长的暂时理解,校长提出请村民帮助找孩子的提议,校长和家长都觉得可行。
校长请来了村支书,希望能够协调一些村民帮助找学生,毕竟人多力量大。这里山多、山大,山里还有很多被青草遮盖了的深洞,一不留神就会掉下去。
村支书通过喇叭通知了,附近的村民听到喇叭声就自发赶到了村上,一呼百应,一会儿二三十名村民都来了,听了村支书动员,村民不由分说,和老师、家长一起沿着学校周边四散开寻找学生。
村民和老师们在大山深处找寻着,整个山上都人头攒动,他们高喊着孩子的名字,村长又组织几名年轻的村民钻进洞里去寻找。
能找的地方都寻遍了,还是不见孩子踪影,大家都十分奇怪,议论纷纷,但又无可奈何,都坐在山头休息。
已是半晌时分,有一个村民看见从远处的山坡上走过来几个人,定睛一看是几个晃动的人影,拓跋仁使劲揉搓眼睛,隐隐约约,他觉得有一个像是拓跋季平,他像利剑一样窜了过去,看见儿子抱着就大哭了起来。
有位女家长看到自己家的孩子便拳打脚踢,村民们好言相劝,看到孩子们平安归来,应该感觉到高兴才对,在众人的劝说下才罢休。
原来,这是山下的农户,他说,昨天下午放羊回家时看见三个孩子在山里来回转悠,他走近问清楚,才得知三个孩子迷了路,他看到孩子们身上都是泥,加之天快黑了,想要送孩子回学校已经太迟了,他就领着三个孩子回了家,吃了饭,看了会电视,几个孩子睡下了,他把孩子们的衣服都铺在了热炕上,一早,衣服都被热炕烘干了,他又扫掉了衣服上的泥,吃了早饭,准备送孩子回家,不幸的是,这时候他发现一头牛口吐白沫,抽搐不断,大概是夜里着凉了,几个孩子帮他给牛灌了药,所以耽误到中午才送回来,他打心底还是很喜欢这三个孩子的,说着摸了摸他们的头。
家长们都感恩戴德,欢喜的领着孩子回家了。
事已至此,都没再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