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八十四章 平定准噶尔(上)(2 / 2)我在日本战国当领主的日子首页

10月上旬,华夏接到哨探从前线发来的报告:哈喇忽喇渡过乌尔扎河,掠夺昆都伦博硕克图部众,并抢掠济农阿难达赉人畜,迫使许多喀尔喀人南逃汛界。接着经巴颜乌兰,沿克鲁伦河北岸顺流东进。

自从喀尔喀诺诺和汗率众南下附清后,用武力消灭哈喇忽喇已成为华夏下一步战略目标。因此,华夏朝廷在获悉哈喇忽喇开始新的进军后,急忙命令安全部去前往侦厄鲁特情形,如彼尾追喀尔喀而来,即调所备之兵以防之,一面疾速奏闻。

并陆续调遣内蒙古各旗军队和陕、晋军到土剌河迎战。

华夏朝廷还遣秘书郎内藤如安到车臣汗谟啰贝玛(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之祖)等处要求他们配合华夏军迎击哈喇忽喇。谟啰贝玛等表示:“我等藉圣上威灵,何畏于哈喇忽喇,彼兵果来,我等协力捍御,当分十二札萨克之兵一万备之”。

然而,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华夏朝廷未能掌握哈喇忽喇的确切动向,因而调兵极其缓慢,到了五月末,才从内藤如安的报告中获知“哈喇忽喇于八月初三日率兵渡乌尔扎河,将袭昆都伦博硕克图、车臣汗及诺诺和汗,其兵四营,号四万,实不过三万耳。

又将请兵于俄罗斯,会攻喀尔喀”。据

华夏朝廷在积极备战的同时,还展开了一系列政治、外交攻势,试图打乱哈喇忽喇的行动计划,削弱其势力。

华夏朝廷接到哈喇忽喇向俄国借兵的消息后,立即命令远在克里米亚的约翰长老骑士团联合高加索军团、奥斯曼人开始进攻俄国人的领地,同时也告知瑞典人、波兰人可以一起趁火打劫。

十月二十八日哈喇忽喇南渡克鲁伦河

十一月六日东渡乌尔顺河(今乌尔逊河),深入呼伦贝尔地区。

此时,原驻牧于呼伦贝尔地区的四子部落、茂明安、乌喇特、阿鲁科尔沁等蒙古各部相继南迁,该地区正处于空虚状态,清朝对其防务也十分薄弱,致使哈喇忽喇无所阻力、长驱直入。随后,准噶尔军沿喀尔喀河东南推进,到大兴安岭西麓后转向西南至索岳尔济河,一路追逐南下喀尔喀人。十四日,哈喇忽喇的先遣部队已来到乌尔会河东岸的乌兰之地,劫掠乌珠穆沁人马,并追寻车臣汗、诺诺和汗。

尽管几个月来华夏朝廷一直在遣将调兵,但除内藤如安率领的兵丁接近乌尔会河以外,其余诸军均未到达布防地点。

已经回到华夏的张信获知哈喇忽喇兵进入乌尔会河一带后,决定御驾亲征急调禁军2个师,辽东锡伯人2个师,鞑靼蒙古人诸部于1577年正月出发

华夏朝廷十分担心哈喇忽喇获知张信北进而撤退。为了牵制哈喇忽喇,张信派出了安全局的人等前往哈喇忽喇行营活动,以迷惑和迟滞其进军速度。

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一作出判断,并交代相应对策,华夏朝廷假谈真打之意和一举消灭哈喇忽喇之心切可见一斑。

内藤如安获悉准噶尔军到达乌尔会河的消息后,即动身前往。

正月月二十一日黎明,到达乌尔会河,望见准噶尔军营地,随即发起进攻。

当内藤如安派兵700人,第一次攻击准噶尔军时,哈喇忽喇没有下令还击和追击,其目的显然是要避免暴露自己的阵地尤其是兵力,并使对方作出己方势单力薄的错误判断。

内藤如安果然组织第二次进攻,并在获知“厄鲁特分两翼,阵而立”,即已形成弓形阵的情况下发起进攻的。内藤如安明知华夏军地势不利,而且没有火力,却执意进攻,理由只有二个:一是他认为准噶尔军势单力薄,华夏军用兵力优势能够强取。可知,哈喇忽喇确实是用较少的兵力摆弓形阵,把更多的兵力隐蔽起来了;

二是华夏军全部是轻装,能急进急退,即便受挫也能迅速撤退,保住主力。在华夏军第二次进攻中,准噶尔军虽然兵力单薄,但依托弓形阵和火力优势,打退了华夏军。

二是华夏军全部是轻装,能急进急退,即便受挫也能迅速撤退,保住主力。在华夏军第二次进攻中,准噶尔军虽然兵力单薄,但依托弓形阵和火力优势,打退了华夏军。

此次交锋中,华夏军显然是发挥轻装的作用,并未受到重大损失,前队兵依然保持着足够的战斗力。

所以,内藤如安发起了第三次进攻,但准噶尔军仍利用弓形阵从三面用鸟枪等火力猛烈还击,使华夏军严重伤亡,纷纷溃退,“喀尔喀畏其鸟枪,先却,诸部落兵力薄,亦退”。哈喇忽喇遂令埋伏的军队从阵地绕出,在败逃之华夏军左右迅速形成夹攻,使华夏军遭到致命打击,彻底失败。

哈喇忽喇多层、周密的战术是内藤如安始料未及的。内藤如安用“军退”、“先却”、“亦退”、“遂敛兵归”等字样淡化华夏军的惨败。“从黎明打到午后”,华夏军几乎一直被准噶尔军围击或夹击,其人员伤亡程度是不言而喻的。

华夏军两个统帅一个毙命,另一个狼狈而逃以及全部辎重被缴获也证明华夏军的完全失败。

内藤如安将华夏军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厄鲁特多火器,而我火器兵未至”。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地形因素、指挥艺术、作战方式、战略战术等诸多方面准噶尔军均高于华夏军一筹。

不过此战也挑明了华夏与准噶尔部的全名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