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九章 指囷赠粮(2 / 2)宋武屠龙首页

“汉南的流官太多,许多京中子弟往往在郡里挂个名,历练没有三年五载就调回了中枢;本地又无强盛世家。外人治汉南,施政难免过硬,因此郡里一代代的百姓早已习惯了官吏们的苛虐。”

“此间贱民,早已习惯了被当做牛马一样牧养,甚至乐于被当做牛马一样牧养。”

“在汉南为官,只要明面上不太过分,百姓就会觉得你是个好官。贪了钱,但凡拿出千分之一来设个义仓,百姓就会把你看做青天老爷。这里的百姓有的连姓也没有,名字可以是二蛋三丫,像我,我朱某小字三两,‘朱泉’的大号还是发迹后起的——此间百姓,不知道什么是自我,脑子里除了田地就是炕头,并且祖祖辈辈讲究惯了尊卑有别,不出头,不惹事,见到冠冕就着急跪下来磕头……”

“三两兄,天下人不都是如此,何独汉南?”

“老将军,是这样。将军忙于军务,知晓朝廷今年新出的税法么?”

“《晋田令》,那是今年新出的《口税法》。譬如一家五口,男女二人耕种,男耕田70亩,女30亩,百亩年出300石粮。以往朝廷要征180石粮,今年提到了200石。三两兄,那又如何?”

“年缴180石粮,一户农家,月得不过10石粮。以五口计算,每人每月所得不过2石粮。前朝诸葛丞相将死之时,日食8升米,每月犹食2石4;以前这晋税,每月给百姓留下2石的米,是将南朝小民框死在温饱线和生死线上。现在——”

“《口税》不只多征了20石粮,还立下许多新名目:算赋钱、丁口钱、市租钱、酒租钱、布租钱、柴用钱。以往给百姓留下2石粮米的收入,人要温饱却差了4升米。为了这4升米,南国百姓家家勤俭、户户奔波,为了多赚这4升,不惜到高门富户里佣耕作婢、补贴家用——更没了自我思考的时间,更不会有精力去反对郡守官吏的牧民驭民。”

“如今却不同了。如今朝廷竭泽而渔,焚林而猎,百姓人人有‘时日曷丧’之怒,大晋兴亡,如今只差一个火花。我只看见眼前这些汉南的百姓,人人已经没了活路……”

“我举家逃出沌阳,一路奔来郡东。沿途所见,北府的兵丁像滚雪球一般——”

“他们前面的部队打光了,转眼又能在郡里拉出来千人万人的投军百姓,接着打。山林里避难的汉南人,一看见白直旗号,纷纷掏出怀中存粮,箪食壶浆……那些北府将军还把我来不及带走的家资分拨给寒苦流民,曲阳岭上,密密麻麻,帮那北府运送军械草料的汉南穷鬼,比他兵丁人数还多!我活了八十年,从没见过大晋有这样的队伍:他们嘴里喊叫的东西令人生怖,你听过他们喊的什么吗?他们喊,‘诸公衮衮,纡青拖紫;天下皆右,我独袒左’(指讨伐桓玄乱兵的东军、历阳军东逃赤壁,白直军独独左西而行)。一把刀,一把米,一个口号,就能让路边一个濒死的乞丐浑身震颤,不顾生死地加入他们一起冲向战场……老将军……北府此人不除,我辈还有活路么?我辈儿孙,还能有活路么!”

谢琰沉默了。沉默良久,老将徐徐道:

“朝廷正在想法救济汉南百姓,一面从西陵郡向汉南运粮,一面征召江东奴兵,补充我东军兵力。”

朱三两的老脸上显出一丝欣慰:

“邪不胜正,此乃天之道也。汉南之乱终平,谢将军岂有不胜之理!”

“三两兄,今日之晤,我是来向你借东西的。”

朱三两老眼狐疑,看了看垂手侍立身旁的朱君义,缓缓道:

“不是借我长孙的吧?老将军,谈好的婚事,总不能改成招赘?”

满座大笑。

“探马昨来相报,北府乱兵今已集结汉南郡东,不日间,我东军将对乱兵发起合围,势必一战而擒杀贼首;可是三军连日转运,血战至今,食少粮乏。此次我动用主力精锐,与刘寄奴汉南交手,意义不同寻常;姚秦、桓玄、晋室……近来各方与我东军都颇多密信往来,人人都在看着呢……”

“老将军,老夫明白。东军成军至今,实力尚未轻露;现在是关键的哏节,我军必要亮好这个相……”

谢琰拱手道:

“能脱身囚笼外,实乃真英雄;肯救人陷坑中,便是活菩萨。我谢琰不怕红脸关公,怕只怕抿嘴菩萨……三两兄,你能答应扶持东军,我就放心了。”

朱氏家主连三摆手,赶忙起身,颤巍巍回了一揖:

“陈郡谢氏,三朝清流,能看中我朱家,是我朱家九世修来的福报。朱泉情愿献上半数家资,一如三十年前故事……”

老谢抚额长叹,缓缓站了起来:

“你给汉南的几家高门打了个好样儿……打完这仗,咱东军也在荆襄站稳了脚跟,会稽的地盘很快也能连成一片了……君义是我大儿子的乘龙快婿,也当我谢琰的亲孙子看;从此以后,我谢家与你朱家,损则同损,一荣皆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