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苏州城外读书郎(2 / 2)景祐新风首页

周温,是宋初三杰之一的胡瑗的弟子,安定学派的亲传弟子。

而周温,就是顾深在这个世界里,第二个贵人。

虽然跟着周温求学的这段日子,可以说是顾深不太想回忆起来的日子......这年月的孩童教育,秉持的可都是“只要打不死,就往死里打”的教学心态。

但,正是因为周温的严格要求,在跟着周温求学的三年里,顾深的基本功打的还算扎实,对四书五经的基础理解也很透彻。

而到了顾深十五岁那年,周温知昆山任期已满,调任广德军推官......师徒二人,不得不分离了。

一方面,周温调任广德军推官后,公务必然比现在还要繁忙,不见得有多少时间来教导顾深。

另一方面,周温给顾深找了一个更好的求学场所——安定书院。

是的,周温专门为了顾深,给自己的老师胡瑗写了一封推荐信,推荐顾深去安定书院,继续读书深造。

当老师当到这个份上,周温可以说对顾深是尽心尽力了......也就搭着周温没有女儿,否则高低得把自己女儿嫁给顾深。

临分别前,周温还特意给顾深取了字——子均。

取“天下大公,匀而为均”之意。

就这样,顾深叩别了自己的授业恩师,拿着恩师的推荐信,在老父亲赶着驴车的护送下,去了安定书院。

这一读书,就是五年的时间。

在安定书院读书的五年时间里,顾深经历了很多很多的事情,也找到了一丝后世读大学的那种感觉。

但五年后,也就是天圣八年,顾深决定,参加书院的结业考试,然后前往都城汴梁,参加科举考试。

那一年,顾深正好二十岁。

之所以选在天圣八年去参加科举,一方面是顾深觉得自己能行了,另一方面......天圣八年,官家赵祯恢复了已经停办了十几年的制科。

所谓制科,就是皇帝因为特殊原因,临时增加的一场科举考试。

而制科,不同于贡举。

贡举是只能有通过了发解试的考生,官学的结业学生和国子监的学生能参加。

而制科不同,理论上只要你读过书,哪怕是布衣之身,经过地方官吏的举荐,也可以前往汴梁应试。

当然,考试内容也有很大的不同就是了。

最重要的是,制科和贡举互不干涉,那么也就是说,天圣八年,会有两场前后举行的科举考试在等着考生们。

顾深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两次科考,自己只要抓住一个机会,就能在东华门外唱名了。

但很快,顾深就发现自己失策了。

停摆十几年的制科突然恢复,注定会吸引到全国各地的读书人齐聚汴梁城,其中甚至包括了以往贡举落榜的那些考生们。

比如说那个大名鼎鼎的富弼,在天圣五年的贡举中落榜,这次制科,在未来的庆历名臣范仲淹的举荐下,也跑来参加这次制科考试了。

你也不能说富弼不讲武德,毕竟这次制科,是停摆了十几年后,第一次重开。

富弼这几年的日子,过的很憋屈,一直没有从天圣五年的那场科举落榜中走出来。

天圣五年的那场贡举考试......在整个两宋历史上,恐怕也就仅次于嘉佑二年的那场龙虎榜了。

王尧臣,韩琦,文彦博,包拯,吴育......都是这一科考中入仕的,富弼输给这么一帮人,真输的不冤枉。

而范仲淹呢,不想看到富弼这样的大好青年就这么沉沦下去,因此特意劝说了富弼来参加这次制科考试,同时还专门给当朝的宰执晏殊写信,向晏殊推荐了还是“布衣之身”的富弼。

然后富弼就有老婆了......

好吧,富弼的事情,跟咱们得主人公无关,但在天生八年的制科考试中,以富弼这样的大才,居然都没能在这次制科中考到前三名,只落了一个“第四次等”.......你让顾深凭什么考上。

很顺理成章的,顾深在天圣八年的制科考试中,落榜了。

制科落榜,倒也还好,毕竟人数太多,竞争太激烈......可随后举行的天圣八年贡举考试,则让顾深感受到了什么是差距。

王拱辰,蔡襄,石介,田况.......还有将来的一代文宗欧阳修,都参加了天圣八年的这次贡举考试。

更搞笑的是,就算是欧阳修,也不是天圣八年贡举的状元,状元是后来的三朝宰辅王拱辰。

顾深毫不意外的,再次落榜了。

一年之内两次落榜,倒也没有让顾深太过于灰心丧气......毕竟对手太强了嘛。

既然这样的话,顾深决定,在汴梁租个房子住下来,好好的读书备考,准备天圣九年的贡举考试算了。

然后......天圣九年,顾深再次落榜了。

两年三次落榜,对顾深的打击挺大了。

尤其是天圣九年的这次科举落榜,让顾深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不是对手太强,而是自己太菜了。

就在顾深来回犹豫,到底是继续留在汴梁读书,准备天圣十年的科举考试,还是回乡静心读书,等到更有把握后再来汴梁赴考......苏州家里来信了。

顾深的父亲,顾松,病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