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褪色?
哪里有不适当的加建,和原有建筑冲突?
目测、记录以后,再仔细研究,哪里危及建筑结构,哪里朽坏太深,哪里可以补,哪里必须得换,哪里实在没有办法保留。
出一份整体报告,列明评价和保护意见。预算通过,拿到钱,之后才能动工呢!
沈乐和两个师弟忙着拍照、记录、填表格,庄师兄扛着一个三脚架,从东跑到西,从西跑到东。
跑个几米,就在原地放下三脚架,调整方向,抬起上面的测绘仪,戳戳屏幕。隔两分钟,拎起来,换个点,继续扫……
沈乐看得口水哗哗,羡慕不已:
“徕卡三维激光扫描仪!rtc360的!我那时候都没用上!”
每秒钟扫描200万个点!
扫描范围0.5到150米!
点云拼接,自动成像,自动计算,自动完成实景再现!
就这一台,之前买的时候,80万……老板手里只有这么一台,宝贝得和什么似的,他研究生三年都没摸到。师兄要不是申请了这方面的课题,估计,也摸不到……
同样测绘这么一座古宅,他们以前经纬仪、水平仪、测距仪齐上,要好几个人组队,在大太阳底下干上三五天,回头还要跳进作图地狱;
师兄手里这台东西,他轻轻松松一个人扛着,一天就够。
哪天他也要买一台!
然后,把他那座老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都扫描一遍!
呃,算了,还是看能不能借吧……
“羡慕吧?”导师走过来拍了拍他肩膀:
“当年我们干这行,都是爬到大梁上,用铅坠拉着墨线,一点一点测的。你们这些小家伙,真是赶上了好时候啊!
——但是,就算有工具,基本功也不能放下!任何工具,都是给人用的,人心里要有数才行!”
沈乐连连点头。晃眼一瞥,导师手里捧了个木质的写字板,上面夹了一叠a4纸,正在写写画画。
寥寥几笔,正堂房梁、立柱、桁椽的结构跃然纸上,连歪斜的角度,都和沈乐目测的一模一样。
这是当年前辈大师传下来的真本事啊……
沈乐看过当年梁思成大佬手绘的古建筑图,就是这样,精细,精美,一丝不苟。
外立面图纸,和照片都有得一拼;内部剖面的图纸,每一个结构都历历分明,重点突出。不像电脑图纸,看多了还会头昏眼花。
导师一直鄙视他们,不是没有理由的。他们这些学生,习惯了测绘仪,习惯了cad,手绘的本事,基本上都放下了……
更可怕的是,导师的草图下面,还有大段大段的计算式。沈乐看了几眼,就觉得头晕目眩,赶紧移开视线:
导师在计算这屋子的受力结构!
不但算当前条件下的受力结构,还要算修复、扶正、加固过程中,构件移动,受力结构的变化。
哪里要加铁箍,哪里要打补裂,哪里要抬升,哪里要纠偏?
构件移动过程中,这些工作,都要经过事先的计算,才能一步一步有序进行……但是,那也不是您手算的理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