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3章 庸医坏我大明根基(2 / 2)我刷视频通古代,古人都亚麻呆了首页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1567年1月23日),朱厚熜于乾清宫去世,在位四十五年,享年六十岁。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驾崩。

由于明武宗没有子嗣,在其弥留之际,首辅杨廷和预料到之后的继承人问题,他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在武宗驾崩后当天,杨廷和让司礼监请太后懿旨,正式宣布朱厚熜为皇帝继承人。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六(1521年4月22日),朝廷遣太监谷大用、韦彬、张锦、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礼部尚书毛澄奉内阁拟定的明武宗遗诏前往安陆兴王邸迎朱厚熜。

朱厚熜以兴王的身份接见了使团并接受了太后的诏书,在王府接受诸臣行礼,随后同使团前往京师。

在朱厚熜及使团到达北京城外的良乡时,双方发生了第一轮冲突。

礼臣建议朱厚熜尊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援引北宋程颐议濮王礼的先例向朱厚熜进言,朱厚熜不允。

根据朝廷礼官建议,请朱厚熜以皇太子的礼仪继承皇位。

但朱厚熜并不接受,他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大学士杨廷和等请求朱厚熜听从礼臣所出具的礼仪,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基,朱厚熜不同意。

双方互不妥协,最后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旨,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

明世宗入京后,初拟定年号为“绍治”,世宗未用,拟定年号为“嘉靖”。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一日(1521年5月27日),朱厚熜正式即皇帝位 ,次年改元嘉靖。

明世宗继位不久,即命礼臣一起商议兴献王的封号。

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明世宗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长达三年半的礼仪之争,史称“大礼议”。

七月,进士张璁进言,请求明世宗“继统不继嗣”,请求尊崇生父,立兴献王庙于京师,明世宗命廷臣集议。

杨廷和等抗疏力争,明世宗都不允许。明世宗不顾朝臣反对,于十月追尊生父兴献王为兴献帝,祖母宪宗贵妃邵氏为皇太后,母妃慈孝献皇后为兴献后。

嘉靖元年(1522年)正月明世宗命称孝宗为皇考,慈寿皇太后为圣母,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

此事一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兴献帝被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的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兴献王墓为显陵,大礼议事件至此以明世宗的胜利最终结束。

明世宗继位,就厘清明武宗在位时期的一系列弊政,政治上出现了清明的态势。

重新录用正德年间因为直言进谏而获罪不用的诸臣,将明年的田租减半,自正德十五年以前未交的赋税尽数豁免。

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罢大理银矿。

于同月诛杀钱宁,六月诛杀江彬。释放内苑的珍禽异兽,令之后不得进献。

政治上,明世宗继位后勤于政务,整顿朝纲,推行新政。

裁抑司礼监的权力,撤废镇守太监,严肃监察制度,严分厂卫与法司职权。

重视任用张璁、夏言等贤臣,他吸取了前朝宦官当权乱政的教训,对宦官严加管束,中央集权得到复兴和加强,使朝政为之一新。

明世宗也比较注意以人品和才干选拔官员。

他多次降旨,要两京大臣、科道及在外抚按官询访贤才,明世宗表示:“如果有才识优异堪当重任的,应当不拘资格,从公举荐,吏部如果遇到空缺,也应当酌情简用,不许避嫌推托。”

明世宗对外戚世袭封爵的制度作了变革,并成为永制。

嘉靖八年(1529年),吏部方献夫奏称:“明仁宗洪熙以来,开始封赐外戚,其后外戚一门出现很多权贵,他们的爵位大多世袭相传。”

故而有大臣建议明世宗开始实行:已经封爵的贵戚只令其一人终身,其子孙不得再承袭爵位。

今后皇亲、驸马,都不得再请求册封爵位。

这项制度经世宗裁定后成为永制,即便是世宗之母蒋太后的娘家及其妻陈皇后的娘家亦不准承袭世爵。

经济上,明世宗严惩贪赃枉法,勘查皇庄和勋戚庄园,还田于民。

明朝从弘治到正德,间或有人提到土地失额的严重性,但尚未引起朝野普遍的注意和讨论。

嘉靖八年(1529年),霍韬奉命修会典。

他指出,从洪武到弘治,天下田亩已减强半。

嘉靖时期,在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实行了赋役制度改革。

嘉靖九年(1530年),桂萼在入参机务期间,曾上疏建策清查新增田地及编审徭役。

明世宗批准施行,这次改革,因次年桂萼因病乞休归里而未能进一步展开。

而桂萼所开创的将税粮与徭役各审定交银若干,统一征收,以求均平的“一条鞭法”的改革效果是显着的,为后世的赋役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

文化上,明世宗即位后马上整肃科举制度,来确保选举的良性发展;倡行三途并用,激励士气;整顿学政,来强化学校的教育功能。

明世宗执政前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文化和科技空前繁荣,优秀文学作品和杰出人物大量涌现,史称“天下翕然称治” 。

但是及至明世宗中年,边防费用日益增加,加上世宗大兴土木、迷信祷祀,导致皇帑日益削减。

各个行业凋敝衰落,甚至变卖寺田,收赎军罪,尚且不能满足国家的财政需要,可见财政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