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章 阿成话多(1 / 2)阿成和三舅首页

本书所讲述的事情,发生在河南南部的两个小村庄里面,以及围绕这两个小村庄出生的人物成家立业的事情,进一步来讲,就是从这两个小村庄走出去的一部分人看到的世界的事情,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或者是时间的局限性,而本书所写的时间脉络较长,但本书的人物不多,也并不复杂。在这些人物身上,他们都有自己所生活在当时的时代的烙印,以及那个时代让他们形成的习惯和性格。

笔者出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属于二十世纪的末期,笔者的父辈生活的故事跨度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直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当然,这不是指一个人的跨度,这是一代人的跨度。再往上面来讲点,笔者的爷爷辈的是十九世末期的人,也就是一八九几年的时候的人,他们大多都在二十世纪中期就因为各种原因而去世了,本书会有部分提到那一代人的一些事情。笔者写的本书,正是根据当年父辈那一代人到自己这一代人的变化历程的改编版。

时代很大,个人很小。当您读到有些地方感觉跟自己学的史学有不一样地方的时候,希望您能多查些资料,给笔者留言评论,让笔者再具体的告诉您,他所讲述的这些东西的背景和地域的特点为何是那样的。当然,笔者还是希望有大量读者能够通过这本小说,窥见些许的不同,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精神上的,只要能够让您有所收益,就是笔者的万分荣幸了。倘若笔者写的某句话或者某个词打动了您,也希望您不吝赞美,多多评论。

最后,笔者承认个人是具有局限性的,希望各位能够在读本书的时候多多指点,您的良言是我更上一层楼的动力,再一次希望您给予指点一二,笔者在这里拜谢了。

以下为正文部分:

阿成的父亲老是说他话多,喋喋不休的令阿成有些烦,阿成的父亲之所以这样说他,事情的起源是关于三舅的事情。

起因是,阿成出生时的候,他的三舅第一个掀开了包裹着他的小被子,看了一眼阿成,可想而知,本来三舅在他父亲眼里就是是一个爱说话且喋喋不休的人,阿成的父亲自然而然的就把阿成爱说话的习惯归咎到了三舅的身上,阿成现在每每想来都觉得十分的荒诞。

后来阿成想啊,其实自己出生的时候第一个看自己的人,应该是那个接生自己的护士或者是医生,再就是母亲第二个看了我的,而三舅充其量就是第三个看我的人,而我父亲只是没有第一个在产房门口看我的嫉妒罢了,这样想着阿成也就释怀很多了,至于阿成爱说话这样的习惯,那不是一个小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吗?他只不过想得到大人的关注而已。

当然了,阿成也没有像父亲说的那样喋喋不休,那样的爱说话的,只是相对于父亲的话少,阿成大概是个话多的人,时至今日,经历了生活的许多事情之后,阿成渐渐的变得沉默了许多,有些话不便说,有些话说了也没有用,选择沉默反而觉得看清了很多东西。

前几年阿成读一个作家的书,那作家说他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从话语中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阿成深以为然。

回头再来说阿成的三舅吧,阿成的三舅没有像他父亲说的那样喋喋不休,这多少是有些偏见夹杂其中的。阿成的母亲是家中的老幺,上面有六个哥哥,在那个“人多力量大”的年代里,家家都是子女很多,自然的小孩子里的兄弟姐妹也很多。

阿成的三舅就是他的第三个舅舅,这个舅舅在家里排行老三,所以按排行喊舅舅的话,也就是三舅了。这样称呼也是不至于在姥姥家聊天时出现不知道喊的是哪个舅舅的情况,毕竟几个舅舅都在的情况下,总不能喊长辈名字吧。阿成的母亲排行老七,自然的就是三舅的七妹的。

阿成的三舅有一段短暂的婚姻,后来因为某些原因便又恢复了单身状态,此后阿成的三舅也就再也没有了结婚的想法,三舅把阿成当做他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

小时候三舅经常来家里和阿成的母亲促膝长谈,阿成姥姥家的村庄和阿成村庄是挨着的,直线距离也就两里地,三舅来阿成家或者是阿成去姥姥家都非常的方便,再加上那时候属于二十一世纪初,那些年里,大部分的村里人都还拴在那一亩三分地上面,干着春耕秋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劳动,乡村大多都是熟人社会,亲情也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作为哥哥的三舅和他的妹妹凤儿有很多家长里短的话要唠唠的,也许阿成父亲对三舅有的偏见,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三舅经常来家里和他的母亲唠嗑有关,毕竟一唠就唠到晚上天黑时分,这样多少不让人觉得是话痨的了。

那时候都是晚上吃完晚饭时间点,三舅来阿成家里坐会儿,现在想来,大概是他的三舅估摸着时间点才来的,可能也是不想给阿成的父亲留下蹭饭的印象吧。阿成的母亲那时候抱着阿成哄他睡觉,阿成常常在母亲怀里快要睡着的时候,朦胧之中被母亲叫醒,说是要送三舅回去,这样想来,阿成的父亲说三舅话多,看来是真的有原因的了,毕竟阿成的父亲很多时候也得陪着一起聊天。

那时候的春天时分,阿成的母亲会和他的三舅聊一些庄稼该增肥的事情,并商量着什么时候去地里施肥,三舅都是在商量好的时间段提前来家里帮忙干活,有时候他也会帮父亲修剪修剪那些阿成家里种的果树枝条之类的,春天修剪一下那些梨树桃树杏树的枝条,有利于果树开花后更好的落果,而农活对于三舅来说,那是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