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英笑着点头,心中却有不祥的感觉。这三升、三省两位前辈好象不太对付哈,以后不会老是掐架吧?
……………
腾冲在历史上曾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历代都派重兵驻守。
明代正统年间建造此城,景泰年间又加固,城墙全系巨石砌成,周长约七里三分,高两丈六尺,厚一丈八尺,城楼高四丈有奇,又被称为“极边第一城”。
这样高大坚固的城墙,不仅在冷兵器时代,刀矛弓箭难以攻破。就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重机枪、迫击炮、山炮、野炮等武器也难以摧毁。
窦英整顿人马只花了一天时间,便率部出南甸,进驻五十余里外,又被称作“石城”、“铁城”的腾冲城。
在众将看来,如果凭高大坚固的城垣来作战,足可以御数倍敌人于城墙之外。
但窦英却没未想过死守腾冲,他要的是一个稳固的基地,并离着首选的反攻目标——永昌更近一些。
当然,驻兵腾冲还有另外的考虑,那便是此地有火山,也就有制造火药的硫磺。至于其它两种原料,木炭和土硝,则比较容易获取。
到达腾冲的第二天,窦英便命人在城外来凤山搭建工坊。又从军队中选取工匠出身的三百多官兵烧制木炭,并贴出招募工匠和收购硝石、硫磺的告示,先开始了火药的制造。
随后,窦英又派人四方传书,召集腾越州各家土司前来腾冲议事。
虽然清军追击永历进入腾越州,但滞留的时间较短,活动得范围不广,地方破坏得不算严重。
所以,各家土司的损失不大,祖上积累的钱粮还在,也就成了窦英暂时解决军粮问题的选择。
而窦英之所以敢借,并不是打着赖账不还的龌龊心思。他对得到暹罗的援助很有信心,也就不担心日后食言而肥,招致土司的怨恨。
要想尽快反攻,就必须尽量地保持后方的稳定,尽量用温和的手段来安抚各家土司。
窦英的思路在别人看来是不够强硬,但别人也不知道他要反攻的迫切。
如果在雨季来临之前,不能攻破永昌的话,被阻隔于湅沧江以西的明军残部就很难再坚持下去,多半是又会重现投降潮。
而在迤西边外的明军残兵,加起来兵力可是不少。象澜沧边外的李如碧、廖鱼等;丽江边外还有马宝、马惟兴、刘镇国、高启隆等。
为什么历史上的投降潮是发生在五月份之后,窦英的分析便是雨季的原因。在荒郊野外,本来就粮药缺乏,连绵不绝的阴雨就会成为夺命的绞索。
在亚热带的滇省,特别是高山丛林,雨季的可怕是外人所难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