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五章 辽兵援陕(2 / 2)明祚首页

朱由检继续问道:“若调辽东之军,谁人最佳?”

原本兵部与内阁商量,都是想就近组织些军队防御三大寇的,谁知三言两语被朱由检带偏。

施凤来说道:“辽东善战者,满桂、祖大寿、赵率教、何可纲皆为骁将,可抵御海寇。”

王之臣立刻急了,“陛下不可,辽东形式,防守尚且紧张,若调走部队,但凡有事就如千里溃堤,一发不可收拾啊,陛下明鉴啊。”

霍维华、崔呈秀虽也是兵部尚书,但是对辽东的了解远比不上当过辽东经略的王之臣,既然王之臣这么说肯定是没问题的,所以也跟着反对。

黄立极瞟了一眼施凤来,觉得这人为了顶替自己真是什么提议都敢乱讲,当下也不得不开口说道:“陛下,奢安乱军已不足为患,川兵南下可就近安置,若调辽兵劳师千里,沿途补给不说,且辽兵不熟悉甘陕地形,只怕要吃大亏,且辽东形式紧张,兵力捉襟见肘,补充尚且不及,再行抽调,容易出祸事啊。”

下面众人都反对辽兵入陕,支持就近调兵,原本历史上朝廷最终还是就近调兵,事实也证明,海寇没什么大威胁,他们的精力基本都牵制在青藏一带。但朱由检可是知道,海寇没什么,他要防得根本不是海寇,而是另一只农民军——王二的义军。

今年三月,陕西澄城县的农民首先举起造反大旗,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管百姓死活,百般催科,受灾的百姓连果腹的粮食都没有,哪有钱粮交税,于是一个叫王二的农民暗中联络了几百人,问知县该不该杀,都说该杀,于是王二带着几百名百姓冲进县衙理论,谁知王二的手下一个叫郑彦夫手起刀落把知县张斗耀杀了,杀了官大家只能冲出县城,逃到山里落草为寇,整个过程守城的士兵不敢阻拦,酿成杀官造反的事实。而这只流寇部队几经辗转,换了好几任领袖,也出了不少名人,比如王嘉胤、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当然现在谁也想不到大明江山就毁在这样一股不起眼的小势力手中。

朱由检别的不清楚,对这只义军可是再了解不过,于是他环视一圈,又看向施凤来,施凤来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立刻说道:“诸公所言差矣,三寇盘踞西北百年,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郡兵战力如何,诸公心中清楚,若被海寇侦知底细,反而轻慢我大明,所以西北必须以劲旅震慑方能使海寇不敢西窥,现今唯辽兵善战,否则西北又成辽事矣。”

这段话说得极为漂亮,不愧是一甲榜眼,分析得鞭辟入里,朱由检很满意。现在他必须开口,堵住众口。

朱由检说道:“施爱卿所言即是,西北之事一个不好又成辽事,届时谁能平复,不若以猛将镇压,使海寇畏威怀德,不敢造次。”

一句爱卿把施凤来高兴得不得了,其他众人却面面相觑,这句话的重点是谁能平复,若是应下这事儿,那是得拿人头担保的,大家可都没活够,大明可不是两宋,朝廷优待士大夫,大明的文官是会砍头的,熊廷弼的脑袋可是传首九边。谁也不想当第二个熊廷弼。

王之臣一看事不可为,马上退而求其次,“陛下此言甚是,臣以为,辽东大将不可轻动,可派游击将军曹文诏前往震慑。”

又回到老路上了,历史上也是曹文诏奉命去陕西剿匪,最后死在陕西的。朱由检不由暗叹,历史的惯性还真大。

朱由检摇摇头,“曹文诏名声不显,恐怕难以震慑宵小,朕属意祖大寿,众卿以为如何。”

王之臣又跑出来反对:“陛下,祖大寿是辽东重镇,从其曾祖父祖仁以来,世镇辽东,到祖大寿已历四世,贸然调离祖大寿,恐军中不服?”

朱由检勃然大怒:“祖氏既然世受国恩,应以忠君报国为念,王卿的意思是他祖大寿要做安禄山吗?”

王之臣一下子慌了,心道:陛下,你不能胡说啊,我哪是这个意思啊。

当下王之臣紧忙解释道:“臣并非此意,祖大寿忠君爱国,每战必前,臣只是觉得贸然调动,军中恐有芥蒂。”

朱由检怒道:“朕让祖大寿镇守辽东,是倚重他的能力,朕让他震慑西北,也是倚重他的能力,卿推三阻四,意欲何为?”

王之臣尴尬了,看向霍维华,霍维华立刻低下头,因为调动个军将跟皇帝对上,殊为不智,而且祖大寿又不是他的人,霍维华懒得为王之臣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