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817【闷杀】(1 / 2)九锡首页

端诚殿内,肃杀之气几近溢出。

先前戚维礼被汪鼎当朝撂倒的时候,虽然他没有愚蠢地直接攀扯李适之,但是这不代表他和李适之的关系没有任何人知晓。

至少李宗本在原刑部尚书高焕被罢官之后,已经逐渐反应过来。

当初李适之向他阐明高焕和陆沉的勾连,没过多久大理寺就拿出刑部这些年累积的过错,让李宗本可以名正言顺地罢免高焕的官职,仿佛是天子瞌睡就有人送来了枕头。

事后回想,李宗本意识到大理寺卿戚维礼和李适之的关系非同一般,戚维礼显然早就在暗中收集高焕的罪证,只等李适之说动天子,他就立刻一股脑抛出来,让高焕无可辩驳。

即便如此,李宗本并未因此猜忌李适之。

朝堂从来不会清如许,官员们天然就会寻找盟友,就连薛南亭都无法免俗。

虽说这位左相为人清正,不屑于培植党羽,但他绝非孑然一身,手底下终究还是有一些得力又可靠的人手。

故此,李适之和戚维礼的关系不算出格,李宗本对此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直到今日的大朝会,汪鼎以一己之力扳倒戚维礼,李宗本知道这肯定不是瞎猫撞上死耗子,而是部分官员因为京察一事对李适之的凌厉反击。

等到沈万章和孔清文出面弹劾裴方远和娄焕章,李宗本不禁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李适之。

他让李适之执掌吏部和翰林院,不代表他会毫无防备,更不代表他会将权柄全部交到对方手中。

吏部左侍郎瞿弘毅和翰林院侍读学士纪峻都是李宗本亲自提拔起来的官员,他们作为李适之的副手,一方面协助李适之打理政务,另一方面则是为天子发挥监督的作用。

当然,李宗本不会让李适之处处掣肘,他允许这位股肱重臣使用自己的心腹亲信,便如吏部右侍郎娄焕章。

原来如此……

在殿内百官群情激奋的时候,李宗本已经完全弄清楚这些弹劾背后隐藏的深意。

戚维礼、裴方远、娄焕章以及另外四名位卑权重的中下层官员,肯定都是李适之的心腹。

这是一场赤裸裸的反击和报复,针对的不是李适之本人,而是他这几年在朝中培植的党羽。

李宗本的复杂心情很难用言语形容,他之前并不知道国子监祭酒裴方远竟然也是李适之的人。

看着那位沉默肃立的吏部尚书,李宗本一时间迟疑不决。

大殿内,百官的火力不断倾泻给除戚维礼之外的六名官员,朝廷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如此热闹的场面。

处在风暴中央的裴方远和娄焕章等人,此刻连反驳的底气都没有,虽然针对他们的弹劾不像之前汪鼎扳倒戚维礼那般详细,也有不少捕风捉影的指控,问题在于沈万章等人领头之后,站出来指责他们的官员实在太多,他们就算满身是嘴都应付不过来。

之所以会出现这等盛况,只因这次的京察牵连范围实在太广,虽然那四十三名官员当中没有四品以上的高官,可是他们的世交、姻亲、门师、同年都站在朝堂上,他们确实不敢无凭无据地将矛头指向李适之,可是裴方远等人如何能与李适之相提并论?

再加上有汪鼎等人挑头,本就一肚子怨气的朝臣们立刻明白过来,哪怕他们并没有私下串联,眼下却是无比默契,就盯着裴方远等人攻讦不断。

在数十位朝臣大义凛然的怒斥中,裴方远等六人几乎快成为危害社稷的大罪人。

从始至终,李适之都没有出面。

原因很简单,这些人和他没有明面上的关系,而且他刚才亲口承认京察尚未结束,这个时候他以什么借口阻止这些一身正气的官员帮吏部查缺补漏?

从李适之微微起伏的胸口便能看出来,他在强行压制着自己的情绪。

他知道自己还是低估了那个年轻的对手。

先前他做出维持京察的决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涉及的官员品级较低,换句话说就是这些人并非不可替代,收拾他们不会影响朝廷的正常运转。

他同样知道此举会引来反扑,可是他有充足的自信站稳脚跟,一般人如何能撼动他在天子心中的地位?

万万没想到对方真正的目标不是他,而是要剪除他的羽翼!

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这一招让李适之的城府、心机和口才失去了用武之地,因为他没有开口的理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裴方远等人仿佛大海中的一叶扁舟,在众多官员的围攻下瑟瑟发抖。

在纠仪御史不间断的提醒下,喧闹且混乱的朝堂终于渐渐恢复平静。

李宗本轻咳一声,望着殿内那些神情肃然的官员们,心中难免迟疑。

裴方远等人的问题没有戚维礼那么严重,但是李宗本之前明确要收拾那四十三名官员,如果眼下他对这几人的问题高高拿起轻轻放下,殿内翘首以待的朝臣们怎会同意?

再者……李适之不声不响培植了这么多心腹,肯定不止眼前这六人。惩治这六人可以敲打一下李适之,也不会让李适之一蹶不振,同时能平息众怒,从而让京察这场风波淡去,或许可以真正达到朝堂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