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章 我要做后党(1 / 2)大唐:开局和长乐公主签订婚书首页

“你能治娘娘和小娘子的病?”牛进达不可思议中夹杂着兴奋:

“你连医术都懂?”

牛师友解释道:“我才跟着师父学了几天啊,哪懂什么医术,就是泛泛了解了一些。”

“恰好娘娘和小娘子的病师父和我说过,只能说是运气比较好。”

牛进达不无遗憾的道:“可惜了……你真不知道你师父的下落吗?”

牛师友苦笑道:“是真找不到,我连他真名叫什么都不知道,怎么找啊。”

牛进达叹了口气:“你师父是奇人啊,神龙见首不见尾……”

随即又振奋道:“娘娘的病你一定要多关注,这对你实在太重要了。”

“别说出仕,只要你不造反,就没人能动你。”

牛师友有点不解的道:“我知道大王对娘娘感情深厚,但也没您说的这么夸张吧?”

牛进达说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感情寄托,大王的感情寄托就是娘娘……”

“你还小听不懂这些,总之你只要知道,保护好娘娘,荣华富贵唾手可得。”

牛师友不是不懂感情,也不是怀疑他的话。

李世民对长孙的感情,从史书上就能看的出来。

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他都要把长孙无忧带在身边,反而把孩子都留在了秦王府。

当时秦王府的侍卫全部被带走,实际上王府就是一座空城,是最危险的地方。

反而是他身边才是最安全的。

造反成功,长孙无忧也能跟着活命。造反失败,夫妻俩也要死在一块儿。

事实上,当时确实有一支东宫军队准备去攻打秦王府,只是半路上得到太子被杀的消息,一哄而散了。

可见李世民已经做好了,牺牲全部嫔妃和子女的心理准备。

由此就可以看出,在他心里谁才是最重要的。

牛进达的话再一次证明了,这夫妻俩感情是真的好。

只是牛师友有些无法理解,李世民对长孙无忧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

或许这就是真爱吧,无法用理性思维去思考。

但对他来说这确实是个好消息,保护好长孙无忧,确实是一张免死金牌。

想到这里,牛师友心中做出一个决定,爷以后要当后党。

见儿子不说话,牛进达以为他是真不懂,也就没有再多提此事,转而说道:

“如果黔昌侯真的有意投靠大王,这是一个好消息。对你个人来说是一件大功,对王府来说也可振奋人心。”

牛师友听出了画外音,问道:“东宫那边开始动手了?”

牛进达点点头:“昨日朝堂上东宫攻讦房杜二人,圣人听信谗言,将他们逐出了王府。”

事情已经进行到这一步了吗?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

这几天,牛师友将玄武门之变前的史书记载,回忆了七七八八,其中就有房杜被驱逐之事。

甚至可以说,这是玄武门之变的起点。

接下来房杜、长孙、尉迟等人就开始劝李世民谋反……

再次将事情捋了一遍,牛师友表情严肃的道:

“师父曾经推断过,一旦东宫开始剪除大王的部下,事情就会急剧恶化,最多一个月就会分出胜负。”

“如果他的推断是真的,那接下来一个月就是最关键的时刻,您一定要小心行事。”

牛进达眉头皱起:“此事你为何现在才说?”

牛师友解释道:“有些事情师父自己都说是瞎猜的,我说了只会影响你们的判断,况且现在说了也不晚。”

牛进达显然不满意这个解释,但也没有再追究什么,而是问道:

“你师父还说了什么?这次不要再隐瞒了,有什么就说什么。”

牛师友自然不会什么都全说,到时候再想别的办法敷衍就是了,你们能拿我怎么滴。

思索片刻,选了一些当前可说的关键信息:“房杜等人皆是智者,不难看出事情的凶险,他们是不会坐以待毙的。”

“师父推测,房杜等人该劝进了。”

牛进达喃喃道:“劝进?”

牛师友肯定的道:“是的,您可以多留意一下,应当不难看出端倪。”

“作为大王心腹,您不能落于人后,必须要表明态度,最好赶在他人前面。”

牛进达缓缓点头:“今日进宫我就找大王道明立场。”

然后他忽然笑道:“如果真的一个月内分胜负,你牵线黔昌侯的功劳就更大了。”

“难怪你如此自信不需要恩荫,不错不错,是我牛秀的种。”

牛师友翻了个白眼:“您这是夸我呢,还是夸您自己呢?”

“哈哈。”牛进达大笑道:“老子生出这么有出息的儿子,就不能夸夸自己吗。”

“行了,时候不早我去当值了,蒙学的事情你和你娘商量着来。”

牛师友连忙说道:“王府应当有史记,您找一部回来,我准备以此书给大家讲史。”

牛进达挥挥手道:“知道了。”

送走牛进达,牛师友找到母亲黄氏,商量了一下蒙学的事情。

“找个干净亮堂的房间做学堂即可,桌案要置办好。”

“识字就用千字文,此书店铺就有售卖,可多买几本回来。”

“笔墨纸砚也要买,尤其是纸墨要多买一些……”

“姐姐妹妹们也要来读书,知书达理的女子才能许给好人家,人家也会说我们牛家知礼明理。”

他一边说,黄氏一边算账。

听到女孩子也要读书,她眉头就皱了起来,不过也没有反对:

“罢了罢了,左右不过多几本书几张纸的事情,让她们都来吧。”

牛师友心下莞尔:“我就知道娘通情达理。”

黄氏心里粗略计算了一下花销,眉头皱的更紧了:

“别给老娘了灌迷魂汤了,你个小猴子动动嘴轻巧,我可上哪弄那么多钱去啊。”

牛师友有点意外的道:“缺口很大吗?”

黄氏抱怨道:“你们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这一套置办下来,接下来两个月咱们家就只能喝稀粥了。”

然后她就给牛师友算了一笔账。

听完,牛师友也是一个头两个大,他知道古代读书成本高,没想到竟然高到这种程度。

就这么说吧,一本最普通的千字文就需要几百文铜钱。

而一个普通人去码头当一天苦力也才八文钱,不吃不喝个把月才能买一本书。

这还只是千字文,其他书籍的价格更贵。

还有文房四宝,最便宜的一套下来也需要一两缗铜钱。

而且纸墨都是消耗品,天长日久下来开支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