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前言(2 / 2)病榻上的救赎首页

孙恂是理想主义者,她深信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价值的实现,凭的是自立互助。即便是重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她都没有放弃这一信念。自立是根本,磐石般不可动摇。互助就是爱,爱是一个人活着的最高价值。理想不落实到行动,那只是空想。孙恂是行动中的人,爱就是对他人、对社会有用,就是行动。在她还只能终日卧床的时候,她就要求独自生活,把自己送进社会,致力于服务社会。在重症肌无力还没有有效康复手段的年代,她以自己为案例,不断自我探索实践,寻求康复途径,为了使自己对社会的作用能够更大一点。她创办北京病残青年俱乐部,主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孙大姐信箱”,编辑残疾人故事丛书,翻译以及写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她的努力方向,并一直都在努力。

孙恂这本书耐读还在于她在病榻上不断地探索救赎之路......

于是迫不及待地要写下孙恂,让更多有缘的人也能分享孙恂。

想到在宜昌的曾伟,立即给她电话,几乎一拍即合,她很快就飞到我的小屋。半个月的时间,我们总在谈孙恂,谈这本书。在我完成这本书最初的框架,计划去一趟北京,找孙恂的亲友以及残疾朋友们,进一步了解情况时,突然就接到北京的张烈打来的电话。我几乎有三年找不到她,给她电话也都不在服务区内或没有应答。我说是天意,冥冥中她获知我在写孙恂。于是我和曾伟一起住在张烈家,又是半个月,每天安排采访,交流,忙忙碌碌。那时张烈刚做完甲状腺囊肿手术,脖子上还包着纱布,说话激动时得赶紧用手护住,以防伤口破裂。一年后我写完成这本书的第一稿,邀请曾伟和张烈到我家修稿,我们在一起讨论,甚至争执,又是半个月的时间。没有她们俩,不可能有这本书。开始我认为这本书是我们三人的合作,应当署名三人。但我还是改变了,只署名我一人,因为文责自负。

非常感谢白伦,她同意我将孙恂的日记以及笔记、书信及照片等所有资料带回福州,并复制了孙恂电脑里的有关资料。孙恂完整地保留了她的日记,从1981年到2009年。笔记本里有她对肌无力康复的详细记录和一些文稿。这些资料是我写这本书的主要凭证。在北京期间,我和曾伟、张烈走访了孙恂的老同学和诸多亲友,他们给予这本书的写作以极大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完成这本书的写作动力。认识孙恂的人很多,孙恂的朋友很多,不可能一一走访是件遗憾的事,因此可以肯定,会漏写许多重要的事件。

人总会以各种方式离开这个世界,我和孙恂的朋友们以自己能够回忆起的孙恂的所有著成了这本书,一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世界她来过,二是等到将来我们再见的那一天,可以把她离开后的这段岁月讲给她听。孙大姐,See you again……这段话是张烈的女儿写来的,她从小就认识孙恂。写得真好,让我感动,录在此也表达了我的心意。

这本书采用第一人称,因为许多思想的交流就仿佛孙恂在世时,我与她通电话,我与她书信或电子邮件,我到北京,在她的小屋与她聊天,甚至感觉,她就在我的脑子里,我写的是她的思想和她要说的话。曾伟说是孙恂附体。我曾期盼孙恂进入我的梦,可惜一次也没有。但,写作时,确实一直感到是她要我这么写。我自认为,在这本书里,我已经尽力表达了孙恂想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

今天是孙恂去世三周年纪念日,谨以此书表达对孙恂的追思。

写于福州2017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