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八。
经筵日。
和上一次经筵相比,今天的经筵,参与的人明显更多了,两府之中,除了武臣出身的曹利用,其他宰执大臣全数到场。
不仅如此,延义阁左侧还紧急设置了一处帷幔,垂帘之后,桌案、香炉、羽仪一应俱全。
辰时末。
宰执大臣以及侍讲官,陆陆续续赶到延义阁,互相见礼后,众人纷纷落座。
今天经筵的主讲官是翰林学士承旨李维,今天讲课的内容不再是《论语》等儒学经典,而是《唐书》。
今日讲《唐书》是前天经筵结束后就定下的,彼时,他们还不知道太后今天会莅临现场。
如果提前得知此事,经筵官们绝不会选择《唐书》。
毕竟,说到唐朝,武则天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若是临时改变讲经内容,又未免太刻意。
因此,李维只得硬着头皮主讲,只要注意避开那段敏感时期就行,反正唐史可供劝诫的内容很多。
中晚唐时期,有说不尽的话题。
不多时,赵祯和刘娥一起驾临了延义阁。
“臣等,参见太后。”
“臣等,参见陛下。”
刚一踏入阁内,两种声音几乎同时响起,既有人先呼太后,也有先呼陛下。
刘娥面不改色的扫了一眼那几个先呼陛下的人。
李维!
冯元!
好!
这二个人,她暂且先记下了。
随着众臣依次归位,刘娥的声音从帘后传入众人的耳中。
“官家天姿聪睿,敏而好学,往后官家之学,还需劳烦诸卿。”
话音刚落,众臣又先后起身,朝着帘后躬身一礼。
“臣等,谨奉娘娘口喻。”
待到众人再次落座,赵祯的目光看向了右手边的经筵官们。
“诸位先生,朕有一问。”
此话一出,前日参加过经筵的大臣们,顿时心中一震。
前日,官家也是如此。
难道前日之景,又在再次上演?
李维起身一礼,镇定自若道。
“请陛下赐对。”
“朕尝观太祖实录,昔年,太祖曰:‘宰相须用读书人’,此言,何解?”
听到这个问题,李维那紧绷的心弦,稍稍松弛了几分。
他曾经参与编撰过《太祖实录》,对于这个话题的始末,他很清楚。
“回禀陛下。”
“建隆末年,艺祖下诏改元,令宰辅大臣商讨,并特别下令,新年号必用前朝未用之年号。”
“建隆四年,艺祖昭告天下,改建隆四年为乾德元年。”
“乾德三年,艺祖平伪蜀,其后,在伪蜀宫内发现‘乾德’之年号,此前,伪蜀王‘衍’已用过此年号。”
“得知此事,艺祖叹曰:‘宰相须用读书人’。”
“艺祖言之读书人,非泛指,意指博学有器业者、学术有成者。”
听完这段故事,赵祯开启了自问自答模式。
“学术有成者?”
“何谓学术有成?”
“古之学者一,今之学者有三,一谓文章之学,二谓训诂之学,三谓儒者之学。”
“三者兼顾,可谓有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