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制,二十为丁,六十为老,女口不预,即,凡是二十岁以上的成年男性,每年都需要额外缴纳一笔身丁钱。
不过,搁在宋初,身丁钱也是有地域歧视的。
北方地区,几乎很少征收身丁钱,原南方割据政权统辖的两浙、江南、荆湖、两广、福建等地区,才有正儿八经的丁税。
在这些地区征收身丁钱,也并非宋朝独创,而是五代军阀们为了扩军,横征暴敛留下的陋习。
收复这些地区后,宋朝萧规曹随,沿袭了丁税之制。
不过,相比于五代时期,北宋初期身丁税的收取范围,一直在缩小。
五代时期,有些地方,无分男女老幼、贫富贵贱,都要向藩镇缴纳丁口税。
入宋后,太祖、太宗、真宗三朝,陆陆续续缩减了范围,以及征收的总额。
到了大中祥符四年,恰逢天书运动,为了迎接‘祥瑞’,宋真宗开启了大规模的蠲免。
两浙、福建、荆湖、两广诸路的身丁钱,全被免除。
但这个免除,只是免除了丁税中的现钱部分,像丁米、丁娟等实物身丁税,仍然被保留了下来。
并且,各州府执行的也不严格,某些地方免除了身丁钱,有些地方依然继续收取。
准确来说,身丁税是一种重复税收。
最初,也就是两税制实行之前,土地税收是和丁口绑定的。
而两税制实行之后,土地税的多寡,不再由丁口决定,而是由田亩多寡决定。
要不要借机实行‘摊丁入亩’?
不得不说,一想到这里,赵祯很是意动。
眼下也确实是一個好机会,毕竟,宋朝的官户(品官之家)也需要缴纳两税。
如果没有特旨,绝大部分官员是没有免税特权的。
在北宋当官,特权不在土地免税,而在俸禄,在荫补子孙,在免差役。
也就是说,当下推行‘摊丁入亩’,等于实现了士绅一体纳粮。
此外,摊丁入亩,对于底层百姓而言,也是一件好事。
特别是那些赤贫之家,于他们而言,丁口税本就是一项沉重的负担,某些时候,甚至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宋朝南方地区溺婴成风,也和丁口税脱不了干系。
像荆湖路,福建路,溺婴不仅限于女婴,家中男儿多了,男婴同样也会被浸杀。
若是推行摊丁入亩,东南诸路的人口,必然会迎来一次小规模的增长。
任何时代,人口都很宝贵。
赵祯压根不怕人口太多,也不怕激化土地矛盾。
因为,他的目光从来没有局限在大宋的一隅之地。
且不说大理、党项、契丹等地,抛开这些陆地,海外还有无数的资源点等着他去征服。
他只会嫌人口不够多!
但人又不是韭菜,从出生到成人,至少需要十几年的时间。
此时免除身丁税,势必会迎来一轮婴儿潮。
十几年后,等这批婴儿成长起来,他恰好三十来岁,正值年富力强之时,也正值用人之际。
想到此处,赵祯提笔写到。
【治国之要,安民为本。】
【丁税,伪朝之弊政,当废。】
【着两府召集三司,及两制以上官员集议,商讨‘摊丁入亩’一事。】
【摊派丁税,并入田亩,当因地制宜,不得劳民,不得病民。】
赵祯没有直接免除所有身丁税,不是他不想,而是国力不允许。
另外,他也没有直接定下摊丁入亩的比例,留下一定的空间,才会有回旋的余地。
————————
注:两税法的实行,也是宋朝不抑兼并的缘由之一,不论地是谁的,只要地在,都要纳税。
如此,也就有了北宋统治者的认知,‘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即便富民的田再多,也不过是为国守财。
宋朝其实也有免两税的土地,但多是寺庙、宫观,以及特旨赐下的免税田,简而言之,免税的土地很少,绝大部分官户不在免税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