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章 道统之争(1 / 2)大宋:朕即天下首页

崇徽殿。

赵祯落座之后,刘娥挥手让其他人退的远了一些,她要和官家说一点私密话。

待到众人退去,她缓缓开口道。

“六哥,你今日之所讲,可是你爹爹教你的?”

“你爹爹是否请了旁人教你?”

闻言,赵祯先点了点头,然后又摇了摇头。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爹爹只跟我说,要好好读书,别的倒没有说,我今日说的,都是我自己思考得来的结果。”

“哦?”

刘娥一脸诧异道:“竟是六哥自己领悟的?”

不得不说,刘娥确实惊到了。

难道这就是开悟?

或者说点化?

反正,在刘娥看来,功劳大半都在‘先帝’身上,相比于官家自得,她宁愿偏信‘仙神’。

“嗯。”

赵祯微微点头,小脸上摆满了认真之色。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自己领悟到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刘娥面露‘好奇’道:“那六哥能和大娘娘说说,性情之论,到底有什么用吗?”

听到这个问题,赵祯‘犹豫’了片刻。

他犹豫,不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回答,而是犹豫,该不该将问题的本质告诉刘娥。

性情之说,看起来虚无缥缈,也没什么太大的用处,但本质却是儒释道之间的‘道统之争’。

自魏晋以来,佛老之学,渐渐兴盛,尤其是到了唐朝,佛老之学达到了极盛的地步。

在某些方面,佛老之说,更是将儒家打得溃不成军。

比如修心,在宋学形成之前,儒家学说,更擅长治世,论修身养性,这是儒家学说的短板。

再比如,劝人向善的理论,佛学也比儒学能打。

像什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涯,回头是岸’之类的话术,只论在民间的传播效率,儒家拍马也赶不上。

而统治者最喜欢的就是善民。

毕竟,善民是最好统治的一群人,如果天下全是善民,没有暴民,统治者做梦都会笑醒。

因此,佛学兴盛,不是没有道理的。

反观儒家这边,连性善、性恶之争,都没有得到统一。

连‘总纲’都没有,论‘引人向善’这一项,儒家拿什么跟佛家斗?

到了唐代中后期,儒家的有识之士开始有意识的反击,儒家经典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其重要性慢慢被放大。

《大学》的侧重点是治世安邦,《中庸》的侧重点是‘义理’、‘性情’之说。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半生都在同佛老之学做斗争,试图重振儒学。

在对抗的过程中,韩愈、李翱等人也积极吸取佛老之学的精华。

韩愈和李翱的性情之说,很多论点都是从佛学吸收来的。(注1)

比如,李翱的‘情既昏,性则匿’,就是取自六祖慧能的‘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

同样的,‘义理’、‘理学’这两个词,最早也是出自佛学。

最后,不论是佛学,还是道学(道家),都有一套非常系统,且能自圆其说的学术体系。

如禅宗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以及道家的‘无为’、‘清心寡欲’。

简而言之,佛道两家学说,不仅有世界观,还有配套的方法论,按照佛道两家的方法论实践,引人向善的效率更高一些。

而儒学,却没有一套统一的方法论。

或者说,儒学从前的方法论,不适应现有的体系。

程朱理学,为什么能够扛起儒学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