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五章 磨刀不误砍柴工(1 / 2)双大秦: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首页

“先生所言虽好,只是这代价,是否大了点?”

秦王政又反复研究了许久手中的纸书,才迟疑开口道。

作为君王,虽然尚未亲政,但是国库支出大项吕不韦还是会和秦王政告知,因此并不陌生,明白按照苏寒所说的普及教育,成本绝对是极其惊人。

“大军征战,动辄数十万人马,持续数年时间,秦国都能坚持,怎么到教育支出这里,就支撑不住了呢?”

苏寒笑着反问道。

“这...”

秦王政沉吟片刻,索性自曝短处道:“秦国以军功爵位崛起,只要能获得胜利,朝野下、军中将士都有利益可图,就算是府库丰盈,也更倾向于对外征战!”

“尚公子不觉得,这样的模式,有很大隐患吗?”

“首先,战争之事,胜负难料,即便是秦国如今已有雄踞天下之势,要一统六国,也得付出不小代价,其中还难免会有反复。

即便是凭勇武将六国都打下来,国力也要消耗殆尽!”

“其次,开疆拓土为的是增长基业,可是走军功爵位,或者说军国主义路线,只是做到了将土地强行占据,如何巩固和开发长期收益,却是力有未逮!”

“说的更直白点,就是打天下靠的是能征善战的武将,但是要治理天下,让新纳入的土地为朝廷带来更多收益,靠的还是文臣!”

“以秦国最受敬仰和商君和武安君为例,没有商君变革打下的基础,武安君纵使再能打,没有兵力和粮饷支撑也是无能为力!”

“武安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斩首过百万,攻城七十余座,却也激起了各国的畏惧和联手抵御,最终未能完成灭国之举。

若是能有多位贤良文臣配合武安君,经营巩固新纳入疆域,游说异国,文武并重,大秦的开拓之路是否也会更加顺利?”

苏寒沉声道。

“确实是这个理!”

联想到苏寒之前分析的巴蜀降而复叛,始终无法真正归心的原因,秦王政点了点头。

打下一个城池容易,但若是不能稳固下来,让民众安心生产提供军粮,稍有闪失就会被重新夺取。

这样的例子,在诸侯之战中,实在是数不胜数。

能做到攻城略地还能稳固下来的,往往也都是文武全才,或者是有贤良文臣帮忙收拢民心。

“实际,普及教育,受惠的,可不止是文臣,以大秦兴盛的尚武之风,必然也有许多学子会钻研兵书战略,比起目不识丁的莽夫,在一定程度也更能建功立业!”

“对于百姓个人来说,沙场杀敌,毕竟是提着脑袋冒险,十个士卒里面能有一位获得军爵并安然返回,都算是运气极佳。

而如今,学文做官,虽然速度没有杀敌授爵来的快,但是也更稳妥,而且限也并不低,吸引力并不会逊色。

尤其是那些体质较弱,更适合习文之人,普及教育,绝对是他们改变人生命运的唯一机会!”

“儒家之所以能昌盛数百年,并且在将同为显学的墨家远远甩开,就是因为儒门弟子更容易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