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宰相问责制(1 / 2)三国之禅兴大汉首页

刘备对刘禅交代了内外诸事,为君之道,主要敌人,以及发展方方略。这些对于刘禅来说,早已有思量,毕竟是未来之人,知道王朝兴衰的根本原因,其解决之法,刘禅也清楚得很,一是打击豪强劣绅,二是开疆拓土,将无地少地的百姓都迁移出去。

老百姓但有一口吃的,就不会造反,这是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肚子的饥饿程度决定了百姓对于国家的信任程度。

大汉之民最是顺从,但有位者给与的些许好处,就能让他们铭记终身。大汉四百年,之所以能深入人心,那是因为,有了高祖的约法三章,有文景之治的传说,有武帝横扫四方的霸气。还有西汉数代明君的施政。

又有东汉光武皇帝的中兴,以及光武皇帝之后的君王,励精图治的表现。大汉四百年,虽说也是坎坷颇多,但是毫无疑问,大汉在武帝之后,汉民的自尊心都是世界最强的,对于汉民的身份,大汉之人都是非常骄傲认可的。

诸葛亮等人,对于大汉有着特殊的情怀。即便是投靠曹操的荀彧,对于大汉也是非常的忠心。

据历史记载,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前,也是在以中兴大汉为基础的政治攻势,才能聚集大批的人才。当然了,汉献帝在曹操的手里,昏招跌出,也是导致了曹操走向了篡汉的另一条道路。

汉献帝的诸多昏招,让许愿意中兴汉室的人才,感觉到了皇帝的刻薄寡恩,所以他们许多人抛弃了汉献帝,彻底投向了曹操。

这些人可不会去想皇帝应该夺回权利。他们只看到,汉献帝这个人,不懂得感恩,曹操救他于危难之间,恪守礼制,尊重皇室。

可是汉献帝对于曹操却是心怀恶意,屡屡与曹操作对,还多次谋杀曹操,这让人很寒心。也让曹操寒心,原本想做一代权臣的曹操,彻底的背叛了汉室。

其实,刘禅看到了大汉在汉献帝时期的另一种模式,就是虚君实相制度。二元君主制度在华夏的历史是出现过很多次的。

可惜君王与生俱来对于权力的渴望,让这种制度没能够很好的实行下去,否者改朝换代的之事就难以实现。

刘禅知道未来的就算是他中兴了汉室,只要皇帝还掌握大权,那么改朝换代之事,二三百依然还是会发生,至于后来的汉室子弟能否再次中兴汉室,就只有天才知道了。

对于虚君实相制度,刘禅觉得在他的时代,应该实行起来,实行二元君主制度,用在想治国,用问责制度来制衡宰相,用群臣和百姓来监督宰相,让他既享受天下大权在握,又让他智能矜矜业业的治理国家。

毕竟皇室之人,不是每一代都能够出明君的,只要君王性格稍微懦弱一点,就会出现大权旁落,从此以后天下便会每况愈下。

但是宰相制度就不一样了,宰相制度乃是能者庸者下,所以一直都会保持着一个有能力的人执掌国家权利,但是这个人的权限仅限于治理国家,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这样的制度,可以让国家传承的更加的久远。

再有造反人员,就会打口号,诛国贼,兴汉室,而非达到昏君,再造乾坤。毕竟皇帝都没有治国的权柄了,百姓自然会去打倒国贼,拯救汉室了。政治口号这种东西很重要,不可以随意更改,当大家都认可了这个东西,你一改变就会人心背离。

即便是勉强达到目的,也会人心不服。毕竟有些东西深入人心之后,就不是那么容易改变。汉室经历了两次中兴,所以人们对于汉室有着特殊的感情。要是汉室再兴,制度只要合适,恐怕以后汉室就难以覆灭了。

到时候汉民造反,都会打出在兴汉室的政治口号,只要是汉室,那么姓刘的就会坐在皇位,不管这个皇帝有没有权利,但是人民只会认可皇位是姓刘的。

当刘备问及将来刘禅如何与诸葛亮相处之时。刘禅说道:“孩儿当拜诸葛丞相为亚父,孩儿做齐桓公,诸葛臣相做管仲矣!”

刘备听了眼前一亮,颔首笑道:“吾儿聪慧无不及也,但管仲去后你当若何。”刘备询问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要做怎么做,毕竟诸葛亮已经四十多岁了,而刘禅只有十五岁。两人不可能共存到永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