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回京(十一)(1 / 2)病美人丞相重生了首页

萧牧川站在那里,盯了他片刻,眼神阴晴不定。

这时,鲁停鹤撩开大帐门帏走了进来,见了自家王爷正目不转睛盯着谢丞相,微微讶异。

他敏锐地嗅到这大帐中氛围的不同寻常。

萧牧川扭头看了他一眼,皱眉冷声道:“有事?”

鲁停鹤立即停止多思,忙说道:“王爷,刚才宫中的太监过来宣旨,说是让王爷明日进宫,参与大朝会。”

大朝会,即文武百官全部都要参与的,每旬一次,而平素通常只有廷议。

但是萧牧川自从来到京城,不管是廷议还是大朝会,基本上都是视若无物,连去都不去。

皇帝估计也是不想看见他这张脸,因此,由着他去了。

现在皇帝特地让人来宣旨,不知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萧牧川眉间神色不耐烦,刚想一口回绝。

却忽然听见那案边正在处理公务的人,慢条斯理地开口道:“下月初皇上要到景山祭山河,需要调用巡防营护驾,想必宣旨让王爷进宫,也是商议此事。”

谢含章日常都要进宫廷议,对于朝中的事情自然了然于胸。

萧牧川冷笑一声,护驾?

萧祁敢让他护驾,不怕他宰了他?

他心想着,忽然转头朝向谢含章,阴恻恻道:“不会是丞相给他提的建议吧?”

谢含章微微耸肩,坦荡道:“三年一次祭山河,从先帝开始,便一直都是巡防营护驾,难道王爷忘了?”

萧牧川被他堵得一时无话。

他在漠北十年,那边民风剽悍,从前还属于未开化之地,哪来那么多规矩?

哪来什么万乘之尊的皇帝,萧牧川每次出行都是带一支简单的起兵,遇到战事了,更是身先士卒,哪来护驾一说。

在那边待久了,他确实早就忘了鄞都的规矩。

谢含章见他神色,知晓他听进去了,便不再多言。

他瞧着外边天色也不早了,心里惦记着明日大朝会的事,于是招手让人叫来了荀三叔,乘了轿子回府。

还没到丞相府门口,远远地谢含章便瞧见了有一人在门口徘徊,穿着一身青色官袍,看样子应该是翰林院的人。

待到近点了,谢含章才看清了,此人不是别人,正是翰林院的赵仰。

赵仰是京中望族赵家的嫡次子,不同于别的望族家中子弟是由皇帝直接恩封赐官,赵家这个刚满弱冠的年轻人,却是主动参加科考,真正凭借才学获得官职。

虽然谢含章有注意到他,但是还从未与他有公务往来,见他此时在府门外等着,微微惊讶。

等到轿子在门前停定之后,赵仰立即迎了上来,态度恭敬。

“下官见过丞相。”他拱手道。

谢含章挥挥手,温和微笑道:“是长施啊,不必多礼,在府门外等我,可是有急事?”

赵仰听他居然记得自己的表字,顿时有些受宠若惊,脸上微热,忙低下去头去,“听说丞相近日病了,下官本不该叨扰,只是明日是大朝会,下官人微言轻,有一件事,还要丞相定夺。”

大朝会上百官都可以上奏,但是因为人多,时间有限,职位较低的官员提了上奏建议,也未必就会被注意到。因此,有些官员会在朝会之前,先跟职位较高的官员,譬如尚书、丞相等先知会一声。

谢含章微微颔首,伸手接过他递过来的奏章。

他翻开粗粗浏览了一遍,说的是前不久云州盐矿被侵占一事,就此提了两条疏议。

疏议是好的,只是施行起来恐怕不易。

谢含章也不多说什么,只点点头道:“好,我知道了,此事容我想想,你先回去吧。”

赵仰脸上露出喜色,他来之前问过别的同僚,谢丞相一贯不打马虎眼,一旦谢丞相说“容我想想”,便是说明会着手处理此事了。

他一时有些激动,却见谢丞相脸色苍白,不由得担忧道:“丞相身子无碍?”

谢含章摆摆手,刚刚病了一场,他此刻身上有些发虚,没再多说什么。

荀三叔见状,忙让人将他扶了进去,又对赵仰作揖道:“赵大人,丞相恐怕发热还没好,现下得休息,要不您先回去?”

赵仰顿时有些愧疚,忙道:“是下官叨扰了。”

送走了赵仰,荀三叔又去瞧了瞧自家公子的脸色,伸手摸了摸他的额头,觉着不太放心,亲自去厨房煮了一碗浓浓的姜汤,让他喝了下去。

大概是真的发了汗的缘故,后半夜谢含章睡得很安稳。

翌日,他浑身神清气爽,起了个大早,把朝会上大致要奏的内容又看了一遍。

“咦,三叔,你把我从前的奏章收起来了吗?”

荀三叔刚从外间进来,手里捧着他的官袍。

“我帮二公子收起来了,二公子要是用,我去拿来。”

谢含章想了想,摆摆手道:“那也不必了。不过是三年前的山河祭的章程,我前几日有些淡忘了,拿从前的出来看看。”

往年都是他主持的山河祭,具体章程他其实已经熟记了,不过是怕出错才又看了一遍。

天际微亮,承天殿外两侧朝臣排列成两行,已经早早就到了,此时正议论纷纷。

原因无他,只因信王萧牧川至今没见人影,可见这人态度之轻藐。

深旷的大殿内,萧祁位在上首,冠冕流珠遮住了半张脸,虽然看不清神色,众人还是能从他身上周遭的低气压觉出他的怒火。

片刻后,见萧牧川迟迟未来,皇帝只好忍着怒气,冷声宣布开朝。

此次朝会没有其他大事,只有下月初的山河祭最为要紧。

谢含章正准备上奏具体章程安排,却忽然听见萧祁突兀地开口道:“往年山河祭都是丞相主持,但今年因为丞相与信王共同执掌巡防营,诸事繁多,这件事便交给潘尚书来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