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46、徐达亲临贡院(求鲜花月票)(1 / 2)大明:妙云老婆,低调点首页

“科举下雨,这是甘霖,是好兆头。”

“朱公子,你可一定要考个好成绩,只要榜有名就行了。”

“俺们一家的生计,都决定在你的手里。”

……

一大早,就有妇人聚集在贡院门口。

看着天色,议论纷纷。

有人甚至直接焚香祈祷朱恪能考个好成绩。

而此时。

朱恪的确正在奋笔疾书。

天色刚亮,光线勉强能书写时,他就开始了。

此时。

一篇时论大明宝钞的文章,跃然在稿纸。

行草字迹,相比昨天,明显有些潦草了些。

某刻,朱恪停下笔。

拿起写好的样稿,仔细读了起来。

策论是讨论洪武七年施行的大明宝钞后,不到两年时间,宝钞贬值一倍的问题。

要士子提出,宝钞贬值的缘由,及如何阻止宝钞继续贬值,有效、可行性的建议。

说白了,就是用时事考察士子在国策大政方面的大局观。

策论和刑名虽然被放置在科举最后。

甚至第一部分,达不到乙下的合格线,阅卷人都不会看这两部分。

看似这两部分不重要。

其实也并非真的不重要。

凡事能进入前十甲的士子,后面两部分占分比恰恰十分重要。

尤其是前三甲。

前三甲不外放地方,直接在朝中为官,状元更是只要通过殿试,就会直接点翰林。

就更要具备策论展现出的大局观和刑名所要展现的细节能力。

基本功扎实,大局、细节兼而有之,才能杀入前三甲,才能直接在朝中为官。

所以明初这个时期的科举,虽然已经出现僵硬死板的现象。

但科举整体的考察,还是十分合理的。

关于大明宝钞这个问题。

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或许是件棘手的事情。

可对朱恪来说,这个问题并不难。

无论是剖析问题的根由,亦或是提出建设性意见。

宝钞始于元朝。

明灭元后,民间一直还在流通元朝的宝钞。

作为一个正统性王朝,无论是出于利益,还是统治,都不可能让元宝钞,继续流通。

清除元朝的痕迹,是必然的举措。

加之明朝立国,不同于其他的朝代更迭。

元朝本身就用发行宝钞,大肆掠夺了民间的贵金属。

元朝统治时期,发行纸钞,即便掠夺性导致贬值,但元朝的钞法,基本还是与贵重金属挂钩,纸钞即便贬值,还能兑换贵重金属。

而纸钞的便于携带性,再加百姓的逆来顺受,基本还能确保宝钞被百姓接受、使用。

可灭元过程中,大都的元庭层,基本较为完整的撤退到塞外。

集中在以元帝为首,元朝贵族手中的庞大贵金属,也一并被裹挟到塞外。

这就导致了,明朝立国后,不像其他朝代那样,代替旧朝后,基本完整的接收了旧朝所有的财富资源。

哪怕这些以铜钱为代表的贵金属,藏在民间,至少还留在中原内部。

新朝可以通过铸币权,逐步把民间财富聚敛到国库。

可大明不能用这个办法。

民间的贵重金属很少,行使铸币权也聚敛不到多少贵金属。

甚至明朝由于接收的贵重金属少的可怜。

连历朝历代那样,铸造新钱,正常行使铸币权都办不到。

除了自然资源,大明立国,可谓是一穷二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