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燕王朱棣打起了清君侧,造反的旗号。
其实也并不足为惧。
毕竟燕王朱棣早就在朝廷的防范名单之中。
整个北平,当时的军队势力也呈包围和监视状态。
只是任是想不到,燕王朱棣依旧艰难的打开了局面,并且夺下了宁王的朵颜三卫。
从此势力大增。
但这并不可怕。
接下来的,建文朝廷派出的好几位大将都对燕王朱棣险些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比如说平安,以及那个城门铁闸,差点砸断了燕王朱棣狗头的铁弦。
只不过建文皇帝朱允文此时此刻非常不合时宜的发出了一道命令。
要求前线的将士不得伤害自家叔叔。
一时间让前线将士打的是束手束脚。
甚至凭借这样的命令,燕王朱棣在前线,肆无忌惮的各处作秀亮身份,像开演唱会一般。
而且现在官兵一时间还必须得顾及命令,而不敢痛下杀手。
更要命的是。
在这个节骨眼上,朱允文却不知好歹的派出了李景隆作为统军将帅。
后来的结果大家也知道了。
接连两三次大败,李景隆反而没有任何被怪罪。
建文皇帝朱允文反而还一次次的给他增兵,唯以重任。
甚至还让他防守京城,眼睁睁的看着他打开京城宫门!放入了燕王朱棣,一把火逼的朱允炆自己纵火而死。
……
拿着金册名单的朱元章内心十分煎熬。
不论选哪个,都让自己显得极为煎熬和犹豫。
一边是一个已经成年了的儿子,一身的本事,能文能武。
常年镇守边疆,使得他已经非常熟练地掌握了一些行军的技能,在边疆对外作战之时,也取得了多次重大的胜利成果。
隐隐然已经成了大明的一方名将。
可谓是武功卓越,战绩斐然。
文治方面也是可圈可点,整个燕王府被打理的井井有条,附近的百姓也都安居乐业,时不时还能给朝廷上书一些可行性极高的奏折。
至于军人身上带着的那些许,急躁易怒的性格,在朱元章看来那都不是事。
大概是惺惺相惜的缘故,毕竟朱元章也是个马上皇帝,靠常年征战天下才赢得了这个至尊之位,打心里面对这个儿子有着些许喜爱。
只是这儿子生不逢时啊。
偏偏他不是嫡长子!!
在这个最重礼法的年代,便成了最大的硬伤。
再看看自己太子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
要说军事才能吧,简直乏善可陈。
虽然说在跟随太子朱标的钦差卫队,在途中遇袭过程中也曾多次成功预警并率领大军脱困。
但那比起燕王朱棣在边疆的杀敌立功,动辄几万十几万人的对决大战,纯粹是小打小闹。
更何况一个十岁的孩子,钦差卫队遇袭,成功脱困,究竟是不是他的主意和指挥还在两说。
倒是他发明的那个鸳鸯阵,让朱元章心中非常喜爱和钦佩。
这是朝中,各个将军们都做不到的。
要说拿得出手的也就是文治了,尤其是挣钱一道。
这两年朝廷各个地方都要钱。
但到了这宝贝孙子朱雄英面前,彷佛再大的金钱缺口,在他面前都不是事。
他总能够很快的完成任务。,搞到一大笔钱。
甚至给朝廷带来一项项巨大的收入。
朝中的各种弊病,他也能够给出一些非常合理的规避建议和改革措施,一经施行,发现效果还挺好。
甚至还有一些微不足道的改善,虽然说并不起眼。
但时间久而久之,很快便会让人感受到其中的便利和好处。
比如说如今京城已经正在快速修建的多条水泥路。
不论是朝廷中的官员还是京城里的百姓,都对此好评如潮。
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皇孙。
再加上朱元章这皇帝看着这皇孙朱雄英,总会有一股莫名的隔代亲,加上朱雄英平日里又都在他身边晃悠,打小就各种讨自己喜欢。
这种亲近感和亲切感,让他打心眼里也更加容易接受朱雄英。
为人处事方面。
朱雄英也是无可挑剔。
对朝中的大臣们,也向来是以晚辈自居,从不摆身份的架子。
足智多谋,谦逊机敏,是朝中大臣对他的一致评价。
只不过……
这孩子的岁数终究太小了些,虽然说这两年他苦心锻炼。
每天大清早的都要围着坤宁宫宫墙跑上几圈,这两年身体也健壮了不少,不再像以前那般病殃殃的。
但在朱元章的内心深处,或许是之前有过差点夭折的经历,对这孩子的身体状况终究有些深深的担忧。
加上这两日太子朱标去世。
原本已经开始长的健壮不少了的朱雄英,身体也大幅度的开始消瘦下去。
胃口极差。
任凭自己和文武百官怎么劝慰,始终也没什么起色。
这教自己如何不担心?
拿起了朱雄英和英王朱棣的金册,一脸老泪纵横的朱元章此时纠结无比。
才刚刚失去了最疼爱的儿子朱标。
却要让他面临这样纠结而又锥心一般的选择。
选谁都是错。
不选谁都是错。
彷佛自己无论如何做,另一边都会留下些许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