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一章 晋商八大家(1 / 2)大明:躺平的我,被崇祯偷听心声首页

周文宗很着急,连夜就叫人报告了顺天府尹,工部尚书曹睿之。

1402年,攻占南京的朱棣正式登基,改年号为永乐,

北平改称北京,作为明朝的陪都,建顺天府。

1409年,北京建立五府六部官制,称为“行在”。

1417年春,开始营建北京都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

明成祖正式宣告国都自南京迁至北京。

所以,明朝管北京的人叫顺天府尹,顺天府是首都的最高地方行政机关,府尹地位特别显赫。

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shi长。

品级为正三品,高出一般的知府二至三级,由尚书、侍郎级大臣兼管。

正三品衙门用铜印,惟顺天府用银印,位同封疆大吏的总督、巡抚。

曹睿之,工部尚书,兼任顺天府尹,天启三年进士,出自太谷曹家,乃是山西晋商八大家之一。

太谷曹家与孔家,世代姻亲,关系贼铁,共同进退。

晋商一般指明清500多年间(公元1368年到公元1912年)的山西商人,

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

晋商八大家最是出名,乔常曹侯渠亢范孔八大家。

即祁县乔家、榆次常家、太谷曹家、介休侯家、祁县渠家、临汾亢家、介休范家和太谷孔家。

在清代,全国排名前16位的大财团都在山西,据史料统计,

仅仅把山西几个县域中富户的家产相加,数量就超过了一亿两白银。

这个数量甚至比当时国库的存银还要多,切实称得“富可敌国”。

晋商的由来,历史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不同于秦国的老农习性,春秋时期的晋国、战国时期的三晋,

都极为重视商业活动,将商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强国基础。

早期的山西商人,也是心怀家国天下的,比如汉朝的马邑大商人聂壹,向朝廷进献“马邑之谋”。

像隋唐的商人武士彟,从事木材生意,李渊在太原起兵后,

武氏从财力给予大力支持,成为唐朝的开国功臣,官至工部尚书,封应国公。

宋朝之后,晋商就开始走歪路了,宋朝失去中原王朝传统的养马地,

需要从辽国进口大量的战马,而辽国也需要大量中原的手工业品。

山西地处边陲,而且自古就拥有成熟的互市榷场,

因此宋朝就在山西设置了大量的榷场,与辽人进行互市。

山西的商人通过宋辽的互市,获得了丰厚的收入,

但是宋辽之间,时战时和,互市榷场也时常关闭。

山西进行边贸的商人,怎么能看着到嘴的肥肉丢掉了,

于是开始了大量不受官府管辖的走私贸易,由此积累下了大量的财富

晋商的大规模兴起,得益于明朝食盐专卖的“开中法”。

明朝规定,朝廷直接控制着食盐的生产和专卖权。

商贾想要获得食盐的贩卖权,必须凭借“盐引”,

食盐的大规模生产经营在两淮,但是“盐引”却掌握在边地的军队手中。

要求商贾必须将边军需要的大量物资,比如粮草等,输送到边军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