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天宫失火(1 / 2)晓风醉首页

七月十四日

阴了多日的天光总算放晴了。

一大清早,空气里还渗透着丝丝凉意和雨后潮湿的泥土气,金陵建业坊附近街面的店铺伙计们纷纷撤下门板,准备开张了。

寂静无声的街道就像缓缓睡醒了一样,行人渐次多了起来,洗马桶的,赶水车的,装卸货物的,支早点摊子的……街里街坊地一边忙碌一边互相打着招呼,有的还尚且伸着懒腰,打着呵欠,有的已经精神抖擞,亮开了嗓门:“大饼,炸油鬼儿糯米糍年糕咯”。人声逐渐嘈杂起来,一天的烟火气息自此拉开序幕。

抬眼望去,远处钟山之阳偎山而建的巍巍皇城的金色琉璃瓦正反射着初升旭日的光芒。自紫禁城南门,一条娟秀的秦淮河穿城而过,蜿蜒出城,西入滚滚长江,两岸尽是历朝历代风流才子看尽写绝了的烟烟垂柳晓风明月,仿佛联通了皇家与寻常人家的日子。

当今皇都金陵城,已是几朝都城了,历经战火和皇权更迭,经年累月的损毁和重建,如今的城墙蔓延一百八十余里,威威泱泱,规模之大,人口之多,都已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大城。

整座金陵城背靠钟山,地势险要西邻长江,交通便利南边则面向白鹭沙洲和太湖滋养的千里沃土平原。真可谓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那是钟毓神秀,一应俱全。这么好的风水,整个大明朝也找不到第二个好地方了。

在这金陵城之内,除了位于东北方向的上城紫禁城,那些内阁,六部,五寺和应天府达官贵人的官衙和府邸都安置在靠近玄武湖上风上水的西北侧,并由西北向东南蔓延,成三面环绕拱卫紫禁城之势,占据了金陵城的大部分面积,统一被称作中城,而紧挨着城南墙的一大片区域,则渐渐沿革成了下里巴人世代生活的热闹街区。

与青石大街纵横开阖的中城不一样,南城尽是星罗棋布蛛网交错的青砖小巷。而建业坊,就位于这金陵南城的西北角,北边紧邻着各大官府衙门汇聚的中城,离皇家道观朝天宫不远。

这里虽然是平头百姓的生活所在,却是金陵城里一处热闹非凡,鱼龙混杂之地。与秦淮河畔的丝竹乱耳霓裳动影不一样,这里的繁华,带着满满的人间烟火气。

永乐十七年七月十四,这是一个稀松平常的日子。

建业坊的街道今天尤其热闹。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的人流,都是赶来置办采买河灯供品,准备过中元节的。

明日七月十五,既是道教中元节,又是佛教盂兰盆节,老百姓口中那是鬼门大开之日,一年当中阴气最盛,所以须得祭组、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祈祷祖宗保佑,家和业顺。

建业坊街口第三家铺子云秀坊的掌柜吴万里正带着徒弟在后院盘货,就听到街面上熙熙攘攘的吵闹声越来越大。起初还不太在意,但只一忽儿,一个小伙计慌乱地从前面的店铺门面冲了进来,嘴里高声叫着:“掌柜的,不好了,朝天宫走水了!“

吴万里继续低头整理账簿,嘴里却对那小伙计说:“手里的活计做完了吗?别没的跟着大呼小叫。朝天宫那是什么地方,皇上祈福的场所哪就能走水了?“

“真的真的!骗您作甚?“小伙计急的一头汗:”浓烟腾得老高,站在街口都看得真真切切!“

吴万里终于抬起头来,放下手上的账簿,狐疑地向外走去。

一走到街面上,嚯,平日里本来就热闹的街口,现在简直是人挤人围得水泄不通,人们推推搡搡,引颈长望,都朝着朝天宫的方向。吴万里也不向人群里挤,转头回来就噔噔噔地上了店铺二楼临街的门面。

果不其然,三里地外,朝天宫的方向,金檐碧瓦之间,正腾起滚滚浓烟。

吴万里心里咯噔一声。

天子道观走水,还是赶在中元节这个节骨眼,怕不是什么好兆头。

吴万里思忖了一下,走下楼来,却不去街面,转头进了店铺门面背后的小院。他绕过小院的正房,推开角落一个不起眼的隔花门,后面,是别有洞天的一进院子。

院子里青石方砖铺地,朴素整洁,只在院墙旁边尺许立着几杆疏竹,难得的是院子里有一勺小池,池水清冽见底,几尾锦鲤悠悠闲闲,仿若空游无所依。院里只一间房舍,青砖,青瓦,檐角挂着一串铜花萼铃铛,正随风轻摆,传出轻细却清越的磬声。

谁人也想不到,在这下里巴人的闹市之中,居然还有这么个清幽所在。隔了两重院落,街上的吵闹声全然听不见。只有微风熏人的暖意和竹叶摇动的光影。

明朝寻常人家的宅邸,都是严格规制建造,非有官品在身,任你再富贵,也只住得三间五架。这处在建业坊的普通店铺,加上这后院,却堪堪的超了建制。不知房主是个什么来头。

吴万里走到房舍门口,也不推门,起手只在门棱处轻叩,低声说:“少东家,朝天宫走水了,火势不弱,您看,是不是避一避?”

半晌,里面传来悦耳的声音:“我知道了,不必。”

吴万里犹豫了一下,还待说些什么,再想想,转身离开了。

一会儿,门吱呀一声打开了。从门里缓步踱出一名少年,身量不高,骨架匀称,素冠蛾带,发丝幽蓝,一袭淡青素绢长袍,只在腰间坠了一个古朴的玉佩禁步,清秀的脸上是沉思的表情。

他手持一把檀木折扇,下意识地敲击着自己的另一只手心,这个当口,朝天宫走水,却不知意味着什么。

雨季初歇,并不是天干物燥的时节,哪里就那么容易起火,若说是偶然,未免也来的太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