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二十九章运筹帷幄(1 / 2)神医弃妃在后宫乘风破浪首页

大周王朝境内,在“菩善庵”门外,浩浩荡荡的马队,正从“菩善庵”往皇宫赶路。

经过沐凌蝶再三央求,加上朝臣施压,孝桢太后终于点头同意,带着宫中各嫔妃,前往“菩善庵”为皇上元祁祈福,盼其早日回宫。

为了万无一失,孝桢太后派了许多官兵护送,禁军、御林军皆有。

来“菩善庵”的一路上,没有出任何问题,孝桢太后不由在心里嘀咕:

“难道是我想多了,珍妃真的只是因为思念皇上元祁,想为他祈福?并不是想图谋什么?

也对,孩子都快出生了,珍妃还有什么可以不满的呢!何况皇上元祁至今没有子嗣,沐凌蝶的孩子出生,便是皇上元祁的第一个皇子,那是尊贵无比的象征,前途不可限量的啊!若沐凌蝶是个聪明人,的确应该想个法子,等皇上元祁回来,与之重归旧好才是。”

想到这里,孝桢太后掀开帘子,向外望了一眼,询问着:

“元嬷嬷,我们走到哪里了?”

“回禀太后,再有一天路程,便到京城了。”

元嬷嬷在轿子外,毕恭毕敬地回答着。

“那就好,不知道是不是哀家年纪大的缘故,总是想的过多,你过去瞧瞧珍妃可好?她挺着一个大肚子,一路颠簸也不容易。万不可让她肚子里的龙嗣,出任何闪失才好,实在不行,歇歇片刻再走,也不是不可。”

孝桢太后忧心忡忡地说着,不由往珍妃沐凌蝶的轿子那里看了一眼。

“是。太后就是心善,珍妃娘娘她做了那么多对太后你不尊重之事,太后竟然还如此惦记着她。”

元嬷嬷语气里有些不赞同,可终究还是去执行孝桢太后的话,向珍妃沐凌蝶的轿子走去。

孝桢太后双手合十,双眼紧闭,自言自语地说着:

“都是为了赎罪。当年哀家虽然赢了先皇后,可这心里却一刻没有安宁过。爱一个人可以让人变成魔鬼。”

孝桢太后身后的马车里,坐的便是沐凌蝶,此时的沐凌蝶身材苗条,面容姣好,只是一双眸子却冷冽的如同寒潭,正低头望着自己柒染的嫣红指甲,不知道在想着什么。

“娘娘,太后身边的元嬷嬷向这边走来了,你是不是要……”

贴身婢女云儿没有说完,但她知道她的主人明白她要表达的意思。

只见沐凌蝶立刻危襟正坐,掀起自己的裙摆,将一个宛如枕头般的东西,塞进了自己的小腹处。

“娘娘,太后让我来问问你,娘娘的身子可还扛得住?毕竟娘娘肚子里怀着皇上子嗣,且不可疏忽大意,实在不行,可稍作休息,再赶路也不迟。”

元嬷嬷在沐凌蝶的轿子外,客气地询问着。

沐凌蝶掀开轿帘,向外望了一眼,柔声细语般说着:

“不用了,请元嬷嬷转告太后,不要为本宫担忧。本宫扛得住,宫中姐妹众多,且不可为了本宫一人,耽搁了回宫的路”。

“是,珍妃娘娘保重。毕竟娘娘肚子里是皇上第一个子嗣。且不可大意,这个孩子不管是对太后,还是对皇上,乃至整个大周王朝都很重要。”

元嬷嬷也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了,喜欢唠叨,她往沐凌蝶的轿子里看了一眼,并没有看见任何异样,便叮咛着。

虽然她不喜欢沐凌蝶,可沐凌蝶肚子里是皇上元祁的子嗣,她也如同孝桢太后一般,多少对孩子有些感情。

“多谢元嬷嬷提醒,本宫一定会让这个孩子平安降临这个世界,不会让他有丝毫闪失。”

沐凌蝶的眼睛忽闪了一下,低垂着眼敛,用手抚摸着自己凸起的肚子,幽冷地说着。

“那就好,奴婢告退。”

元嬷嬷再一次望了一眼沐凌蝶,她总觉得沐凌蝶怪怪的,可又说不出哪里奇怪。便拱手行礼,快步向孝桢太后的轿子追去。

待元嬷嬷走远,沐凌蝶幽冷的声音询问着:

“云儿,到哪里了?是不是该到地方了?”

话音刚落,只听“嗖嗖”的声音传来,接着是一阵人仰马翻,嫔妃们的尖叫声:

“啊!救命啊!刺客,抓刺客……”

孝桢太后一听,急忙掀开帘子,向外望了一眼,却有一支剑,直奔她的脑门而来,吓的孝桢太后急忙缩回了轿帘。

“沈兵,护驾,护驾,保护太后。”

元嬷嬷大惊失色,在轿子外大喊冲着御林军副统领沈兵大喊着。

可就在此时,却传来了嫔妃们的尖叫求救声:

“救命啊!救命,太后救命……”

孝桢太后一听,不顾自身安慰,急忙跳出轿子,惊问道:

“发生了什么事?”

“回禀太后,这些歹人的目标,好像是各宫小主,他们杀了车夫,驾着各宫小主的马车走了。”

元嬷嬷急忙将外面的情况,向孝桢太后如实禀报着,孝桢太后一听,整个人摇晃了一下,她抬头眺望,只见嫔妃们的马车四下飞奔,几乎不见了影子。

孝桢太后急得跺脚大喊:

“沈兵赶紧将你的人派出去,务必将各小主给哀家追回来,不得有误。”

“可奴才若将人调离,太后你怎么办?”

沈兵忧心忡忡地询问着。

孝桢太后却双眼一瞪说道:

“别磨叽,哀家命令你去,你便去。若让这些歹人得手,各宫小主的名节就全都毁了,皇上的脸面何存?大周王朝的脸面何存?”

孝桢太后是老传统思想,将女人的名节看的很重,若这些嫔妃被掳走,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想想孝桢太后便一脸后怕。所以坚持让沈兵去救各宫嫔妃。

孝桢太后坚持,沈兵不得不留下几人保护孝桢太后,吩咐人,兵分四路前去追寻。

沈兵刚走,更多的刺客蜂拥而至,孝桢太后脸色大变,惊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