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还没到盛夏便已是烈日炎炎了。这一个月来殿下极少来王雨凝这里。便是来了,也只是说几句话边走,冬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总是劝说王雨凝让她向晋王服个软 。 只是这王雨凝也是出生高贵,心高气傲。说道,他既是不信我,我又何必去自讨没趣。两人就这样各自的过着,倒也安生了许多。 一日,宫里传来消息,说是淑妃娘娘病重,陛下让她即刻进宫。早前便听殿下提起过。说自从长孙皇后去世后,淑妃便对他多加照拂。如今病重,吴王也不在,让她去照顾也是应该的。 摇光殿 只见杨淑妃面色苍白的躺在床榻之上,太宗坐在床榻边握着淑妃的手。瞬间苍老了许多,笑的十分的勉强,微弱的火光下似乎看到了这盛世帝王眼底的紧张很泪水。 淑妃虚弱的声音缓缓的响起,却又是那样的美好:“还记得,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你一身的银装战甲,英气逼人,你缓缓的走向我你说,跟着我,我会带给你比大随公主更大的荣耀。那一刻,你是我心中的英雄,这些年我妹妹想到那一刻便觉得无比的幸福。” 太宗皇帝握起淑妃的手,轻轻挨着自己的脸庞,声音再也不复往日的威严只剩下沙哑,道:“事啊!那一刻我觉得你好美,美得不似人间女子那般。可惜,答应你的事情却没有做到 。” “不,你做到了。你的确带给了我更大的荣耀。我这一生最不后悔的事情,就是在国破宫倾之时遇见了你。是你给了我温暖,给了我希望。如今,我却再也陪伴不了你了。当年你说想立恪儿为太子,是我拼死阻拦了你,如今我也只是希望你我的孩儿能够平安的活着,那些荣华富贵不过一场过眼烟云。”淑妃虚弱言语中也是美好和恳切。 她历经三朝沉浮,早已看透了帝王之家的凉薄。杨随遗珠,李唐宠妃。有人说她的一生颇为传奇。也有人骂过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如今,她一切都不在乎了,只是希望他的儿子能够平安。 太宗皇帝点头,声音哑然的说道:“治儿是个好孩子,他会善待恪儿的。” 淑妃无力的点点头,“那我就放心了,还记得吗?以前在王府的时候,我总是叫你二郎,而你也总喊我云儿。后来,到了这太极宫,就只剩下陛下和娘娘了,如江我还想在叫你一声二郎,你在叫我一生云儿可好。” “好,好。云儿,只要你不离开我,怎样的都好。”不可一世的太宗皇帝竟是慌了手脚。 但是,即便贵为九五至尊如他,却还是无法挽救心爱女人的生命。淑妃说完这一句话,便再也没了气息。 太宗皇帝没有哭,也没有喊。只是一步一步脚步虚扶的离开摇光殿。走到门口的时候险些整个人都摔到地上去,却愣是没让人扶。 王雨凝只是呆呆跪在一旁,看着眼前的一切。她相信太宗皇帝和淑妃当年也是深切的爱过。而如今伟大如父皇也已然锤锤老矣。世事无常,变换万千。若是。当年淑妃没有遇见父皇,他的命运会不会不一样呢? 然而,世上没有如果这种东西。一如,若她不是生于氏族大家,而是平常百姓家,那她的命运是否也会不同呢? 天色渐渐的黑了,月朗星稀,明月高悬。王雨凝信步走到东宫的书房,见里面灯火还亮着,想伸出手敲门。想想却又收了回来。 李治正在挑灯看折子,似乎觉得有人在门外,打开门一看却又什么都没有。 有关了门,继续看折子。 次日,一早。朝中便传来了消息,说是陛下今日罢了早朝。众臣皆是诧异不已。陛下想来勤政,今日怎会如此。 然而,只有王雨凝明白。淑妃骤然离世,对陛下的打击定然不小。即便他们不想承认,却谁都无法抹去陛下深爱杨淑妃的事实。当那段青葱岁月,怕是陛下与淑妃娘娘最美的时光。不论。世事如何变迁,都无法磨灭淑妃在陛下心里留下的那刻骨铭心的一段时光记忆。 儿李治只是讽刺一笑。世人皆道父皇爱母后,都只道母后乃是大唐第一贤后。却无人知晓,在父皇的心目当中,真正最爱的人却是杨淑妃。 曾经她也和他们一般,以为父皇心中挚爱之人是自己的母后。直到那一日,她在御书房中发现了一缕打着节的青丝。当时他以为是父皇和母后的,后来他才发现那不死。因为当时旁边还有一副画像,而那便是杨淑妃的画像。 而且旁边还提了词。国破宫倾红颜泪,一见动心再难放。惟愿地久与天长,来生在接夫妻发。一朝登位临九五,携手共看山河故。无缘后位心难平,他日与君朝与暮。 看到这些他才明白,父皇心中真正想立为皇后的人竟是杨淑妃。只因他是隋炀帝的女儿所以才无缘后位。在父皇的心中,对母后只自始自终便只有敬重。 那些说父皇爱母后的人,根本就不明白,父皇对母后只有愧疚。对淑妃才是真爱。 也是直到那一刻他才明白,原来那就是帝王之爱。永远深藏不露,永远不能让他人直到自己真正的心思,才是保护一个人最好的方法。这就是帝王自家,永远身不由己。 一连三日,陛下都未曾早朝。还是在长孙大人,王大人,众位大人的力劝之下,第四日陛下终于上了朝。 只是看起来苍老了许多,不过,早朝还是在商讨高句丽一事。只是一些只是长孙大人认为高句丽并没有对大唐用兵之意,若单单只是因为他们焦急练兵儿攻打高句丽只怕师出无名。 而李纪等武将却认为高句丽如此用兵已有不敬之举。应当称他们未成气候先下手为强。 一时间朝堂之上分成两派,吵得不可开交。太宗不胜其烦,早早便宣布了下朝。 李治刚刚走到宫门口便被太宗派人将其拦下,教道御书房议事。李治点头,心中却早已明了,太宗皇帝还是为了高句丽一事,想考考他的执政能力罢了。 却不想吴王竟也在御书房内,只是吴王面色不怎么好,略显得苍白了许多。李治走到吴王面前,神色凝重,劝道:“三哥节哀。” “多谢太子,我没事的,还是政事要紧。”吴王不紧不慢的说着,可眼神中却尽是悲戚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