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47章 毒害同门(1 / 2)战国侠义首页

李斯本是楚国人,年轻时曾当过管粮库的小吏。

有一次,他偶然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

在厕所里的老鼠吃的是粪便,看到人或狗来了,还吓得急忙跑开了

而粮仓里的老鼠可以随意吃细米白面,各种粮食,还很少受打扰。

同是老鼠,生活条件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他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

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而人也符合这条“规律”。

为了改善自己的地位,李斯拜在当代名儒荀卿门下深造。

与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同学,完成学业后来到秦国。

初来乍到的李斯不过是个普通的一介书生,当然得不到重用,甚至找个工作都很困难。

幸好吕不韦刚“开张”,大量招纳门客,李斯这才有了安身之处。

默默无闻地坐了几年冷板凳后,终于等到了这次足以崭露头角的机会。

他决定了秦国的命运,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先受到吕不韦的提拔,后又得到秦王的重用,拜为客卿,逐步进入决策高层。

就在他一帆风顺直上青云之际,一个意外事件又让他跌落尘埃:

韩国人郑国是位水利工程师。

为了大量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使其无力再攻伐别国,就劝秦王开修著名的“郑国渠”。

渠修成后果然扩大了灌溉面积,使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

但这是客观效果,郑国的主观动机被揭露后,仍被视为“间谍”。

于是秦国的宗室大臣们就建议秦王:

“外国人在秦国,都是为本国工作的间谍,还是我们本土的最可靠。

外国人无论是否犯错,都一律赶走吧!”

这就是秦国史上有名的逐客令。

李斯当然也在被逐之中,但他却还要同命运抗争,便在客栈里连夜写了谏逐客令书。

先历数秦朝自穆公以来,在由余、百里溪、商鞅、张仪、范雎等“外国人”的帮助下,如何从一个西陲偏邦成为今天的头号强国

以说明“客臣”对秦国兴盛的重要性接着又反驳“排外”观点:

如果说只有秦国出产的“可用”,则“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因为这些都是“外国货”。

但是,离开这些,陛下就不能“娱心意、悦耳目”。

所以您“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

佩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

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陛下为什么喜爱它们?

不就是因为珍贵吗?

对“物”可以只重价值不论其他

对更珍贵的“人材”却不论曲直,非秦国人就一律驱逐出境,这不是重物而轻人吗?

您把宝贵的人材都赶走,他们就会投奔到别的国家。

用自己的才能帮助新主人与秦国为敌。

秦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想让自己不面临危险处境是不可能的,望陛下三思。

秦王政本就对李斯的印象挺好,讲的又非常有道理,就收回“逐客令”,提拔李斯为廷尉。

他继续出谋划策,终于帮秦始皇统国,他也出任大秦帝国的第一任丞相。

因此,他可以说是战国末期政治精英中的佼佼者。

不过李斯在品质上也存有缺陷:

韩国的韩非是韩王的庶子,与李斯同学。

虽然因为患口吃症不爱说话,却善写。

著有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名篇,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

才能远在李斯之上。

秦王政读了这些书非常钦佩,想收为己用,就派人到韩国,指名要韩非出使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