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让人背锅这种事,只要脑子没有问题,基本没人愿意干。
但赵遹却不信这个邪,他坚信,就算是没人愿意接手背这口黑锅,那也得捎上几个人一块背。
于是他便在奏疏里面说了这么一段话。
“臣乞求朝廷能够调派陕西秦凤,泾源,环庆三路两万多人,臣再加上本路的人马,以及黔地土兵和义军
部队,也能够凑一两万人,如此算来,前后就有四五万人,要真是能够满足臣的这个请求,臣才敢给陛下打包票取胜。”
这是一个看似合理,实则有点无耻的请求,把事情搞砸,是你赵遹的人干出来的,如今你自己收拾不了这个局面了,还要拉这么多人进去给你垫背,实在是无耻到家了。
这个要求宋徽宗听了之后,并没有觉得什么不妥,只是,宋徽宗不想用这种杀人的方式来结束这种纷争。
在他给赵遹下达的圣旨里面,就流露出了“杀戮生灵,骚动西土,非计之得也”的无奈。
但皇帝是什么人,一言九鼎,金口玉言的人,一切杀伐决断一旦说出口,就没有收回的可能。所以,他也只是再三告诫赵遹,不要以杀戮为目的,招安才是上上策略。
或许是不想多造杀业,宋徽宗又给赵遹下了一道耐人寻味的诏令。
“如果秦凤路的马步军部队不受节制的话,可以不用调集这支部队,如果实在是有难处,可以火速向我上奏。”
看似简单的一道劝诫圣旨,里面暗涵了很多宋徽宗的难言之隐。
秦凤路的人马难道就真的不好节制吗?赵遹可是奉皇帝的命令调集他们,难道他们敢抗旨?
显然不是这样,宋徽宗的意思其实是在告诉赵遹,能不用武力解决的,我尽量不让你用,边陲的战事,毕竟影响着国家的稳定,杀伐虽然可以快速解决,但却不能治疗根本,我的良苦用心,希望你这个做臣子的能够明白。
事情到了这里,全都一目了然了,敢情宋徽宗是想把做好人的名儿全都自己占了,恶人全让赵遹当了。
赵遹看到这里,也算是看明白了,给皇帝干事儿,就别想着讨便宜,因为从皇帝身上是讨不到任何便宜的。
六月十一日,卜漏的人马开始率众进攻武宁县,三头山赶紧点起烽火台告急,附近的长宁军驻军看到此情景之后,当即火速支援武宁,这才暂时缓解了局势。
当然,卜漏是不会甘心如此的,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面,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卜漏决定加紧态势猛攻武宁,这才最终打下来。
六月十三日,在拿下武宁的当天,卜漏调转马头,再度进逼梅岭堡。守将衡逊和巡检秦望只好组织兵力防御。
拼杀了半天之后,卜漏大军因为疲惫只好撤军。
在修整了九天之后,卜漏再度率军进攻梅岭堡,衡逊和秦望这一次又顶着压力打退了卜漏的进攻。
形势是一天比一天危急,宋徽宗便给赵遹送去了一道质问他的诏书。其大致内容就是在问赵遹,是不是招安的事宜有什么纰漏和疏忽的地方,才会让他们降而复叛。
赵
遹给出的答复也比较有意思,那就是装糊涂。通篇都没有解释这帮人到底是因为什么事情又叛变了,而是在着重强调一句话。
那就是这帮人投降之后,肯定是不敢叛变的,如果要是叛变的话,自己肯定是第一时间知道的。
况且这帮人之前都跟自己盟过誓,发誓永远不会叛变,之所以叛变,自己也不知道他们到底在担心什么?
糊涂装完了,接下来就该给出自己的态度了。
赵遹随后便写到,既然投降的诚意无法判定,那干脆就往死里打吧,也别问到底什么原因了,直接把他们揍趴下,岂不省事?要是放着不管的话,迟早远近周边的部落也会跟着效法,到时候那问题可就麻了烦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