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长又问她是不是迷路了,是不是受伤了,是不是本地人,她却又只回答不知道。再问细些,只知道哆嗦着捂着受凉的脚腕痛苦地摇头,周围的人们也是一阵沉默,不知如何是好。
要说这个珲春堂的店长和他的夫人李国成和王娟秀,那可是罗安市出了名的活菩萨夫妻。
两人都是五十多的年纪,经营着这家茶馆和旁边的茶叶铺子,生意做得虽不大,但他们的心慈貌善是庙街上所有的商贩都钦佩的。
王娟秀找了件剩下的服务员工作服给她换上,这套本来普通甚至有些俗气的茶馆制服在她欣长瘦削的身上看起来倒有了几分飘逸灵动的意思。
王姨等她斯斯文文,不急不慢地用过些茶水和糕点,便领着她去了附近的派出所。
民警老张叔登记了她的名字和情况,但他查遍了目前未结的所以失踪人口的档案册,也验了她的血,录了指纹,却找不到关于李寒光的一点线索。
寒光这个名字太过清冷了,很少父母会给孩子起这样的名字的。老张叔也查过整个罗安市的户籍档案,没有一个人叫这个名字。
甚至一年后,全国进行警务系统的更新排查后,“李寒光”这个名字仍然找不到一个对应的有用信息,就像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这个人,也正像李寒光自己表现出来的那样——她仿佛本就不属于这方土地。
那她是哪儿来的呢?为何又记忆全失?她就突然出现在罗安市的珲春堂,带着一个奇怪的名字,说着一口奇怪的话,不悲不喜,不急不燥——这个样子在这些民警眼里多少有些神秘和难测。
不过老张叔又说了,他听她说话的口音其实有些熟悉,特别像是自己的祖屋那片的坎西村的几个老村民说话的口音。不过那些老村民都是些百岁老人,他们大多数都是休养在家,问他们可能也问不出什么。不过除此之外,就真的什么线索都没有了。
王娟秀王姨看她半垂着眼帘,干干净净地坐在接待室的椅子上,安静平淡的样子,有些不太忍心就这样把她一个人扔在派出所里,毕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人来认领,过几天也许就要送到招待所了,那里可不是什么好地方。她凑过去和老张叔说了些什么,老张叔有些为难的忘了李寒光一眼,最后还是点了点头。
于是王姨就又领着李寒光回到了“珲春堂”。
店长李叔见她把人又领回来了,也没说什么。正巧茶馆最近客人多起来了,想着让她暂时先学着当当茶馆的服务员,客人多的时候擦擦桌子添添水上个糕点,这个女子也正巧和自己一个姓,就听自家媳妇儿的,姑且把她留下来了。
收留她的一个星期以来,李寒光的活做的倒是不错,她手脚麻利,做事情不拖泥带水,完全没有一个人待着的时候那种呆滞茫然的样子,客人也十分满意这个眉目英气,但举止娴静的新来的年轻服务员:她虽不怎么说话,也不太爱笑,但她对着客人说“请慢用”“欢迎光临”时倒是令人舒服惬意。
李叔也就给她和其他服务员差不多的工资,让她住在员工宿舍里,和他们在珲春堂的小餐厅一起吃饭。
本来李寒光就应该一直在员工宿舍里住下的,但两个星期后的一个雷雨天,李寒光被想提前回去接孩子的阿姨不小心锁在了茶馆里,其他人早就走光了,她一个人在空荡的茶馆寻找可以取暖御寒的地方,但珲春堂是个露天茶馆的设计,只有那最高的阁楼是四周封闭不透风,于是她便一步一步地踏上了阁楼。
第二天早晨,见她一夜未归的室友问她去了哪儿,她说她只是裹在阁楼上胡乱堆着的旧幕布里睡了一夜。
后来店长要问责,李寒光倒说也没什么,阿姨也愧疚地和寒光道歉,李叔就让那个阿姨下不为例了。
只是李寒光后来提了个小要求,她问李叔能不能让她以后就在阁楼那儿住下,自己可以以后都负责打烊的班。
李叔也没说不行,只说要和夫人商量下就让寒光先去干活了。
过了一会儿,王姨找到寒光,问她是不是非要在这里住。寒光回答说是,这是她第一次主动要些什么,也是第一次流露出确定安然的眼神。
王姨便同意了,但千叮咛万嘱咐要她注意安全,要是有什么事情就去前面不远的派出所里找她见过的那个老张叔。
就这样没有多少人注意到,珲春堂的阁楼里住进了一个失了忆的李寒光。
每当夜幕降临,月亮投下的寒光奕奕时,整条庙街便只有她一个人留在那里,就像孤独的守在自己王国里的女皇一般,安静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