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起去听学吧(2 / 2)你爱她 我爱你首页

……

翌日,日头穿过薄雾铺在苏城。

打着哈欠的宁情被慧娴接出宁府,上了不远处姚家的马车。

“慧娴姐有些早吧,别人家老先生还未起。”

“天色不早了,我们可能还算迟的,就你贪睡才觉早。”

“这日头只有照明作用,一点都不暖和。”坐进马车的宁情嫌弃道,可手已经不闲着地掀开车帘子。

呼了口气,迷醉的不行,宁府外真是不一样啊,有自由的味道。

有点想放肆的想法。

慧娴拿了块薄毯搭在宁情腿上,柔声道:“你呀,穿得有些少,裹上这个就暖和了。”

宁情回头明媚一笑,大眼弯成明月,甚是好看。“慧娴姐真好,我好喜欢你。”说着抱了慧娴一把。

果然她的爹娘信任慧娴姐,把她交了出来。

望着马车外穿梭而过的景物,宁情通体舒爽。

……

老先生的府上离得不远,一炷香的时辰就到了。

她们到时,府门口已经停了好几辆马车。

宁情牵着慧娴的手让她先下,然后,自己麻利地跳下。

门房听说是求学的,马上就有人领着她们进去。

这是一栋极为古朴的院子,看成色有些年头了,许多地方都重新修葺过。整体沉稳而静雅,果然是读书人家,处处显得书香墨韵。

“老先生姓穆,你记住了,一会不要喊错了。”慧娴在临进门前小声叮咛。

老先生姓什么关她何事,她又不求学,只是来陪行的。

她们进去时,里面已经站了几个求学的学子,年龄皆是十五六七的少年。

全是少年,并未见到其他家的姑娘。

不是说男女不限吗?两人带着疑惑进门。

见门外走进来两位姑娘,里面的声音静了下来。

目光都集中在她们身上。

宁情也知道此时要目不斜视,不然就显得举止轻浮,那《女诫》果然已经被她罚抄到骨子里去了。

于是规矩地跟在慧娴身后。

慧娴明显有些紧张,走上前,朝堂中的老者行了个礼。

宁情跟在后面,她又不求学,倒是无所谓,同样上前行了个礼。

坐上的老者鬓发已白,面色和善,并不像一般老夫子那般严肃古板。

“姚家慧娴来给穆先生拜年,愿您体健安康,事事顺遂。”

穆先生很好说话的样子,连连称好。

慧娴接着道:“学生还有一事相求,就是想拜您门下受教,开明启慧。”

穆先生满意地点了点头。

”终于有女娃娃来了,哈哈,老夫还以为这苏城没有女娃娃敢来听学呢,不错,不错。”

慧娴闻言,眼角眉梢带喜,道:“穆先生博学五车,桃李满天下,能拜在您门下,是慧娴三生有幸。”

“留下,留下,”穆先生似乎对慧娴很是满意。

连忙有人招呼慧娴站在一旁。

堂中就剩下宁情,众人把目光都堂中。

“穆先生安好,给您拜年,愿您老福寿康宁。”

宁情敷衍了两句就准备撤退。

毕竟她又不求学。

差不多就行了,说多了被留下就惨了,传到父母耳中,她就完蛋了。

她赶忙转身,快点离开危险之地,可刚转一半,她就定住了身形。

因为她的目光触到一张熟悉的脸。

如玉脸庞,剑眉星目,鼻梁□□,唇红齿白。

陈季礼!!!

只见他着一身青色衣袍傲然地立在一众少年郎中间,那样醒目,那样耀眼。

他就那样□□裸的凝视着她,眼底含笑,嘴角微扬,毫不避讳。

他……

怎么形容好呢?没有合适的词语,只能惊叹一声。

妈呀,又变好看了。

想到那份婚书……

宁情觉得自己的呼吸要停顿了,脑袋有点浆糊。

“这位女娃娃不想入我门下吗?”老先生见宁情退向一旁,好似并没有想拜她门下的意思。难得来两个女娃娃,那个沉静稳重,这个看起来机灵可爱。

听到穆先生的问话,宁情连忙收回目光,这臭小子不能随便看,他貌似有妖法,勾人魂魄,让人失神。

祸害,真真是祸害。

不过,她喜欢。

已经转了一半身的宁情连忙回过身子,复又上前几步,换上笑颜。

“当然想拜您门下的,请穆先生一定要收下我。”

一旁的慧娴闻言,憋住笑意,如她所料,这宁情果然一见陈季礼就变了主意。

“老夫看你这小娃娃先前并无意入我门下。”

方才不是没看见那臭小子吗,现在改还不成吗。

宁情笑道:“穆先生,您听我解释,方才真是无意,不过现在有了。因为我看了一下,发现这堂中皆是苏城最出色的少年,这么多的出色少年拜于您门下,说明穆想果然名不虚传。”

宁情马屁功夫到位,不光赞了穆先生,也赞了这满屋的少年郎,大家都觉得这位姑娘很有慧眼,甚是聪颖。

宁情继续道:“为何起先不愿意呢?我有自知之明,自认为资质不高,生性愚钝,怕您不收,也怕给您抹黑。可是,看到这些出色的少年们,我又改变想法,不想自暴自弃,想与之为伍,决定在您这好好学习,做个有内涵的女子。”

有趣的小娃娃,穆先生故意刁难道:“万一我不收你,哪又如何?”

宁情弯眼一笑,朗声道:“您要是不收我,我就说您专门挑着资质高的学生收,像我这般愚钝的学生就拒之门外。并不是您的本领大,而是学生本就聪慧,才让你名满天下。拒收我,怕我这样愚钝的败了您的名声。”

“哈哈哈,有趣,有趣,是个有趣的女娃娃。”穆先生摸了摸并不存在的胡子,开怀大笑。

宁情见状,知道事情成了,连忙鞠躬行礼,“那就多谢穆先生收下学生。”

穆先生:“过了十五,你便同那姚家的姑娘一起来听学。”